(
课件网) “青春之歌” (《立在地球上放号》《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部编版高中语文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他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实行言文合一。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新体诗歌。 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旧体诗的格律束缚。 内容上: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 第一部白话诗集:1918年胡适发表的《尝试集》 最早新诗刊物《新青年》 代表: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冰心(五四运动前后) 胡适--新诗最早的开拓者。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代表:郭沫若 1921年成立创造社,口号为创造、战斗,奠定了现实与浪漫主义的新诗传统。 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反映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代表人物: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 主张:1、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2、提倡新诗的格律化,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闻一多:新诗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代表作: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 读诗三策 一、抒情主人公 二、意象 意境 三、诗歌形式(结构、手法) 情感 品读一首新诗,我们需要关注三点 特定时代 本诗写作于1919年9、10月间(27岁)。此时中国乃至世界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五四运动蓬勃开展,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民主、自由”的追求空前高涨,许多文学青年投入时代的大潮中,为民族复兴奔走呼号háo。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 教材编写者温儒敏先生曾说过:“这首诗是有难度的,难就难在对于特定时代审美形式的理解。 结合课本P11页学习提示:读时要注意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氛围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形式特征。 思考: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氛围,根据“读诗三策”,任选一个角度鉴赏本诗作为新诗代表的“新”的特点。 白云:在北冰洋之上的晴朗天空中,无数的白云正在那里翻卷怒涌。宏大壮阔。 北冰洋:与广袤的天空遥相呼应,天地间一片晴朗,雄伟壮丽。 太平洋:用“无限”形容,突出了太平洋面积广;力量大,而且要把地球推倒,突出了太平洋的广袤无边与无限的力量感。 洪涛:用“滚滚的”来修饰洪涛,刻画了洪涛的动态形象,呈现出洪涛滚滚向前,强大无比,无坚不摧的气势。 力:对“力”作了“绘画”“舞蹈”等多角度的解读,突出了“力”的强大与曼妙。 意象 宏大 壮阔 气势磅礴 意境 人物形象:我 题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我” 谁 我是怎样的形象 (巨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抒情主人公:平视甚至俯视地球的巨人(无限膨胀,放大的自我) 思考: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氛围,根据“读诗三策”,任选一个角度鉴赏本诗作为新诗代表的“新”的特点。 诗人形象 立在地球边上——— 我、放号者、巨人 “我”是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激情呼唤的巨人,是五四时代被革命浪潮唤醒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革命知识青年的代表。 青春的力量———除旧破新 手法赏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