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41675

1.1《氓》任务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0-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9次 大小:558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任务,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
  • cover
1.1《氓》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教材定位与单元价值 《氓》隶属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诗骚流韵”,该单元以《诗经》《楚辞》为经纬,意在让学生溯洄中国诗歌的源头,体察先民情感表达与艺术形式的初生状态。《氓》作为《卫风》中的叙事名篇,以四言为骨、以赋比兴为肌,记录了一位卫国女子从“乘彼垝垣”到“亦已焉哉”的婚恋全过程,其情感之跌宕、形象之鲜明、语言之质朴,堪称早期叙事诗的范本。教学此诗,不仅在于落实文言字词、节奏韵律等工具性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透过“个人悲剧”窥见周代礼乐松弛、性别权力失衡的社会图景,进而培育语言建构、审美鉴赏、文化理解三大核心素养。 二、学情诊断 1.已知:学生已在初一学过《木兰诗》,初步感知叙事诗“以事写人”的特点;在初二接触贺敬之《回延安》,对“兴”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有感性印象;高一阶段又系统梳理过四言诗节奏,能借助“二二”拍进行基本诵读。 2.未知:对《诗经》“风、雅、颂”分类仅停留标签式记忆;对“赋比兴”手法的认知停留在定义层面,尚不能精准识别其在情感推进中的功能;对“弃妇”母题的文化意蕴缺乏历史纵深;对诗中“氓”“士”“复关”等词义演变陌生,易以今律古。 3.能知:高二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文献检索与互文阅读能力,能够在教师示范下,通过关键词替换、句式比读、意象统计等方法,探究语言形式与情感逻辑的内在关联。 4.想知:问卷显示,78%学生期待“搞清女子到底错在哪”“氓为何变脸”,渴望在课堂中展开价值辩论;62%学生希望“像破案一样”把诗歌细节串成证据链。教学设计须抓住这一心理,以“称呼变化”为切入口,以“淇水三次出现”为证据链,以“士贰其行”为辩论焦点,构建“文本—历史—自我”三层对话。 三、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①能准确划分四言节奏,背诵全文;②能解释“氓”“耽”“说”“徂尔”“汤汤”“罔极”等关键词的语境义,并说出其古今演变;③能仿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句式,写一段“先比后兴”的现代抒情短章。 2.审美鉴赏与创造: ①识别“桑叶”“淇水”“帷裳”等意象在情节节点上的象征功能;②通过统计“尔”“士”“氓”三类称呼的频次与位置,绘制“情感温度曲线”,阐释形式如何服务情感;③改写“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为内心独白,体会含蓄与直抒的差异。 3.文化理解与传承: ①梳理周代“六礼”到“七出”的礼法框架,指出诗中哪些细节暗示礼乐松弛;②联系《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概括“弃妇”母题的演变脉络;③以“如果穿越回卫国,你会给女主人公什么建议”为题,撰写200字微演讲,实现古今价值碰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以“称呼—情感—命运”三线并进,精准对应“恋爱—婚变—决绝”三阶段; 2.在比兴句中读出“乐景写哀”的反讽张力。 难点: 1.揭示“士贰其行”背后的宗法经济与性别权力双重逻辑; 2.区分“赋”的直叙与“比兴”的曲达在叙事节奏上的互补关系。 五、课时与总时长 1课时,40分钟。 六、教学方法 诵读涵泳法、关键词替换法、统计图表法、互文对读法、微辩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称呼里的心跳(3分钟) 教师板书“氓—士—尔”,请学生用三种不同语气朗读“氓之蚩蚩”“士贰其行”“尔卜尔筮”。追问:同一男子,为何三年间换了三种身份?学生凭直觉回答:亲疏变了、情感温度变了。教师小结:称谓是情感体温计,今天我们就用这把尺子,丈量女子从“热恋”到“寒心”的40行诗。 (二)任务一:速读—给情感画刻度(5分钟) 1.学生合书,听教师无伴奏朗诵全文,要求用“↑↓”符号在草稿纸记录情感起伏; 2.同桌交换符号,用一句话说明依据; 3.教师投屏“情感温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