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上册10.2《师说》教案 一、教材分析 《师说》是韩愈于唐贞元十八年(802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是一篇论述从师学习必要性与原则的议论文。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旗帜鲜明地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批判了“耻学于师”的社会现象,系统阐述了从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体现了作者进步的教育思想和勇敢的批判精神。全文逻辑严密,语言精炼,善用对比和引用,是高中阶段学习古代议论文的经典文本。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初步梳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但对唐代“师道”文化背景了解较浅,对韩愈“破立结合”的论证逻辑和逐层深入的说理方式可能把握不足。教学中需结合具体语境逐句翻译,引导学生理解文意;通过梳理论证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深度与语言艺术。 三、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师、传、道、受、惑、固、庸、谀”等重点文言实词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的用法;积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经典语句,能准确逐句翻译全文;了解“说”这一文体的特点(议论性,可先叙后议或夹叙夹议)。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章论证结构(提出论点→批判时弊→正面阐述→举例论证→总结升华),理解“破立结合”的说理逻辑;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韩愈散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的雄健文风,感受其犀利的语言风格(如“群聚而笑之”“其可怪也欤”);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唐代“耻学于师”的社会背景,认识从师学习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意义;传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进步教育观,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逐句翻译全文,积累文言知识;梳理文章论证思路,把握核心观点。 难点:理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道”的内涵(儒家之道/真理);体会对比论证的针对性与说服力。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逐句翻译)、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背景导入·初读感知·逐段翻译 (一)情境导入 展示两则材料: 唐代士大夫言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引自本文)———当时社会以向地位低的人学习为耻,以向官员请教为谄媚。 韩愈生平: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刻苦自学,“七岁读书,十三通《五经》”,后因直言进谏多次被贬,但始终倡导“文以载道”“尊师重道”。 提问:如果你生活在唐代,敢不敢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为什么?引出韩愈对“耻学于师”风气的批判。 (二)文体与背景介绍 “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可先叙后议或夹叙夹议,旨在说明道理(如《马说》《爱莲说》)。本文标题“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背景:唐代科举制度虽已推行,但士大夫阶层受魏晋门第观念影响,以家族学问为荣,轻视向他人学习;加之佛老思想盛行,儒家道统衰微,导致“耻学于师”之风蔓延。韩愈作此文,意在恢复儒家“师道”。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或播放音频),要求学生标注字音、节奏(重点句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圈画疑难句子。 (四)逐段翻译·梳理文意(重点第1-2段) 第一段:提出论点,阐述从师必要性(核心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原文1:古之学者必有师。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注释:学者: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必:一定。 原文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注释:所以:用来……的(固定结构);受:通“授”,传授;惑:疑难问题。 句式:判断句(“……者,……也”)。 原文3:人非生而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