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套圈游戏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社会背景 套圈游戏是中国传统民间游戏,兼具趣味性和竞技性,常见于校园活动或节日庆典。通过游戏,学生能直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在现代教育中,将传统游戏融入数学教学,既能传承文化,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分析 《套圈游戏》适用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领域,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单元后,作为跨学科整合课安排学生学习。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观察了解套圈游戏中的规则和活动场地,让学生发现动物摆放位置与分值之间的关系,然后讨论游戏规则和套圈物品远近与分值的合理性;第二,根据表格中亮亮等三人前两次的得分,尝试推断谁最后的得分最高,这是一个活动经验与数学计算综合应用的过程,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和数感;第三,表格呈现第三次套完的得分结果,让学生计算每个人的得分,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学生背景 二年级学生已掌握两位数加减法,具备初步的数据记录和分析能力,但对复杂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如策略分析、最优解判断)仍需引导。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化学习,但需通过具体操作和直观演示理解抽象逻辑。部分学生可能有过套圈游戏的经验,但对游戏中的数学原理缺乏系统认识。 通过课前问卷发现:约60%学生有套圈游戏经验,但仅20%能清晰描述规则。多数学生能感知“远近难度差异”,但未思考其与分值的数学联系。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套圈游戏的基本规则,并能清晰向他人阐述游戏规则,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规则意识。 2. 能主动探索套圈的技巧,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投掷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能综合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得分结果进行判断。 3. 感受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和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心,发展数学思维。 三、教学流程示意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加减法计算套圈总分,理解游戏规则中的数学逻辑,根据部分数据推断可能结果。 难点:分析“远近得分差异”的合理性,在不确定情境下进行合理预测。 五、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课前调查,丰富认知 为了丰富学生对于套圈游戏的认识,了解了学生对套圈游戏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分别对学生玩套圈游戏的经历、了解套圈游戏的规则两个方面进行调查。 小 调 查 你玩过套圈游戏吗? 没玩过(看别人玩过) 玩过 和家人 和同学 其他 你知道套圈游戏的规则是什么吗? 你认为套中远处的物品更难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生活经验,为课堂探究铺垫。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便于针对性教学,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效果评价:通过问卷回收统计,了解班级学生对套圈游戏的熟悉程度;观察学生在调查过程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第二阶段:课中探索,解决问题 活动一:规则探究 1.出示完整游戏规则: 距离 动物 分值 近 小鸟 16 小熊 18 兔子 22 远 小狗 30 公鸡 32 熊猫 38 出示套圈游戏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2. 小组讨论:(1)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分值设置有什么规律? 提出问题: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预设1:体育课上,同学们做套圈游戏。 预设2:套圈游戏的规则是(1)三人轮流套圈;(2)套中哪个动物,就得相应的分数;套不中,不得分;(3)每人套三次,每个动物每人只能套中一次。 预设3:每个动物摆放的底座上都标有分数,套中小鸟得16分,套中小熊得18分,套中兔子得22分,…… 预设4:套中一次,最多得38分,最少得16分。 预设5:套中远处得分多,近处得分少。 预设6:套圈时要站在投掷线外。 提问:怎么理解游戏规则“每人套三次,每个动物每人只能套中一次”? 预设1:每个参加套圈游戏的人要套三次,每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