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47414

2.2《红烛 》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9次 大小:55203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红 烛 作者:闻一多 他那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 ———郭沫若 抗战以前,他差不多是唯一有意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 ———朱自清 导入语 一、知人论世 ———走近闻一多 PART 01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 原名闻家骅,字友三,后改名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出生于湖北浠水县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喜爱诗歌、绘画和戏曲,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后又留学美国,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他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有著名诗集《红烛》、《死水》,提出了重要的“三美”主张。 一、知人论世 一、知人论世 “新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 它的特点是冲破了旧体诗格律的限制,采用与口语相接近的白话和现代音韵,文体整齐,押韵自由,生动活泼,便于表现复杂的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易为群众所接受。 新诗 一、知人论世:新诗与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为新月派诗歌理论做出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他主张诗歌创作要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 新月派 一、知人论世:新诗与新月派 (1) 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 (2) 绘画美:指辞藻的华丽,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3) 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 诗的“三美” 二、知人论世:新诗与新月派 二、诵读诗歌 ———走近文本 PART 02 作品简介 《红烛》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了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后,写下这首《红烛》,将它作为了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会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 二、诵读诗歌 吐出(tǔ) 烧沸(fèi) 捣破(dǎo) 脂膏(zhī gāo) 慰藉(jiè) 耕耘(gēng yún) 补充: 熨(yù)帖(tiē):舒服、平静;贴切、妥帖。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一) 初读:感受诗韵 讨论一:“红烛”有什么特点? 讨论二: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切合了红烛的特点?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 再读:分析内容 1. 赏析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 明确: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红”是赤诚的象征。在诗人眼里,红烛是理想人格的化身。本诗以“红烛”为题,亦象征了诗人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红烛”是本诗的核心意象,它既是事物的红烛,也是诗人这个“红烛”,更是当时饱含爱国情绪的每一个青年志士之“红烛”。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二) 再读:分析内容 2. 第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明确:不矛盾 设问手法,自问自答,一反一正,生动地表现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