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大规模民族迁徙的主体、时间、空间方向及结果等基本历程,理解古代印欧人和亚欧游牧民族迁徙对世界政治格局和民族构成的改变,认识到不同地域人类相互接触学习,丰富了文化内涵,塑造了特色区域文化 2.在时空定位印欧人、亚欧游牧民族迁徙概况的基础上,通过材料研习,结合民族学和地理学知识解释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运用唯物史观探究古代民族迁徙的原因。 3.了解古代世界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加深对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认识,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到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明交流有助于打破隔阂,互学互鉴能够塑造丰富的文化成果,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 态面对世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古代印欧人和亚欧游牧民族迁徙的基本历程和影响。 理解民族迁徙与区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2.难点 运用唯物史观探究古代民族迁徙的原因。 体会不同地区、民族文明交流对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材料一 “家马驯化起源地研究相关区域和普氏野马野生栖息地分布示意图”(见陶克涛等《家马的驯化起源与遗传生物特征》,载《生物多样性》2020年第5期)。指出马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是重要的伙伴和工具,家马推动了 文化交流和人类社会发展。当代考古学家和遗传生物学家认为,野马曾主要分布于欧亚草原带,原始印欧人最早在此驯化了家马,最初将马作为食物,后来驱使马匹拉动车架用于作战和迁移,传播自身民族和语言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家马驯化起源地相关示意图,引出原始印欧人驯化家马这一关键信息,激发学生对古代人类迁徙与文化传播的兴趣,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环节一:印欧人的迁徙 过渡说明印欧人是语言学上的命名,目前多数联合国成员国使用其语系语言,他们起源于东欧平原区域。结合教科书第34页“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介绍东欧平原范围:北起北冰洋,南至黑海、里海之滨,东起乌拉尔山脉,西至波罗的海,面积约400万平方千米,是广大平缓且稍有起伏的丘陵性大平原,平均海拔约170米,主要有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带等地形地貌。 提出问题:这样的地理环境和地形地貌特征,在古代社会适宜何种生产方式 过渡指出原始印欧人在东欧平原学会了驯养和游牧家畜,尤其是家马,有了自己的语言体系和部落。进而提问:为何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大量原始印欧人向不同方向迁徙 展示材料二“游牧人成了每年气候和植物生长周期的囚徒。为了获得对大草原的主动权,他们丧失了对大部分世界的主动权。..….当游牧人离开大草原入侵到农耕者的花园,他们并不是有意识地要离开他们已经习惯的生活圈,只是对于他们无法控制的力量作出的机械反应。”和材料三“在公元1600年、公元40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0年和公元前3200年冷气候达到高峰,在公元1000年、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400年和公元前2600年暖气候达到高峰。这种历史循环不是完全规则的,但是准周期性的。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全球变冷给北部欧洲带来了寒冷湿润的夏天。...寒冷气候到来,气候过分寒冷潮湿,养牛所需干草供应不足。所以德国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南部的印欧人不得不迁移。他们带着陶器和战斧,到达俄罗斯南部,从那里又去东南欧、安纳托利亚半岛、波斯、印度甚至到中国的西北部。” 学生回答后总结:公元前2000年左右,地球经历低温期,气候变化改变印欧人生存环境,无法获取充足食物的印欧部落纷纷迁徙。 过渡提问:印欧部落迁徙到了哪些区域 引导学生看教科书第34页“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 学生回答后总结:原始印欧人历经上千年迁徙,向东欧平原各方向移动,北至俄罗斯,南达希腊和罗马,西跨海峡进入不列颠,东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