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轴心时代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苏格拉底,以色列先知、释迦牟尼等,他们创立各自的思想体系。 中国:春秋末年百家争鸣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写作背景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之心》 《五石之瓠hù 》 《老子》四章 《兼爱》 《论语》 《礼记》 《孟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道家 儒家 墨家 《论语》十二章 正音: 如乐何 yuè 八佾 yì 自省 x ng 文质彬彬 bīn 譬pì如 未成一篑 kuì 迩ěr 子罕(hǎn) 《论语》写作背景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 谓:评论 佾:古代的乐舞,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季氏为大夫,应该用四佾,用八佾是对天子礼的僭越。 译文:孔子评论季氏说:“他用八佾在庭院中奏乐武道,如果这都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呢?”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觚:一种饮酒器。 这是孔子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名实不符的现象发出的感叹。 《论语》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 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约束 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一日:一旦 归:称赞,赞许 由:依靠。 目:条目,细则 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礼:先王之礼,一般指的是周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事:实践,从事 斯:这 本章所讲的核心是什么 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复礼”的目的是什么? 仁 如何“克己”?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仁:仁爱 “仁”是统摄了“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道德标准。 故“仁”也称“仁德”。 礼:一般指周礼(先王之礼),是一种社会规范制度。 乐:乐是礼的重要的一部分,指的统治者采用音乐沟通情感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仁 礼 乐 “仁”是“礼”的内在本质,“礼”是“仁”的外在表现。 克己(内在本质)复礼(外在表现)为仁 “仁”与“礼”的关系 2.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 而:表假设,如果 如礼何:把…怎么样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礼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乐呢?” 礼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要求。 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因此,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不可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