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 66-70 页信息窗 2 红点 1 [单元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除法的初步认识”,属于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领域。课程标 准本部分内容的学段目标是“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 和运算能力。”结合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可以知道,本单元要落实的主要核心素养是 运算能力、模型意识、符号意识。具体的说,运算能力表现在:学生能能够明晰除法运 算的对象及意义,也就是能把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模型意识表现在:知道 除法是记录生活中平均分问题的数学表达;能识别出哪类问题能用除法解决;能根据除 法算式讲出生活中不同的数学故事。符号意识表现在: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知道除法 算式各部分所表达的具体意义;会列除法算式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纵向看,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将小学阶段“除法的认识”按照三个学段依次编 排了“除法的初步认识”、“整数除法”、“小数、分数除法”,内容呈螺旋式上升。本单 元是在学习了 100 以内加减法、认识了乘法和掌握了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习 除法的起点,为后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除法以及小数分数除法等知识做铺垫。 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为以后所有除法运算提供算理支撑;二是为运算能力的发展提 供口算基础。因此,本单元是除法内容的种子单元。本单元的教学中注重运算之间的联 系。一是注重除法与乘法的联系。二是加强除法与减法的联系。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更 好地体会四则运算之间的一致性。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以“传统节日”为情境,设计了“端午节”、“中秋节”2 个贴近学生生 活的信息窗,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平均分,分别对应如下教学内容: 本 节 课属于信息窗 2 第 1 个红点的内容。教材通过“中秋节分月饼”这一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除法的意 义”知识的学习。红点 1 先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展示分月饼的过程,再让学生经历 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在归纳总结环节,让学生明白除法算式的各部分意 思,不管是求每份数还是求份数,都用除法计算。培养了学生的模型意识和运算能力。 通过学情前测,发现大部分同学都能正确进行平均分,部分学生虽然对除法有所感 知,有的学生也听说过除法算式,但并不知道“除法算式是什么?怎么列除法算式?”。 他们对除法有一些粗浅的了解,但几乎很少同学会用除法算式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摆一摆、圈一圈、分一分 等操作活动中,充分建立对除法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和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能用除法算式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并能说出除 法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形成用除法计算的模型思想;能说出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会读写除法算式。 2.让学生经历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概 括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模型意识和运算能力。 3.体会数学符号的概括性和简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 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从平均分的方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小圆片。 [学具] 小圆片、助学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端午节,在分粽子的过程中认识了什么是平均分。这 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中秋节,看看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数学故事。 师:请看大屏幕,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 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信息和问题呈现在课件。 【设计意图】中秋节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