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52017

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7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649538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论语》十二章 语言构建与应用: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思想内容,背诵课文。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仁与礼之间的关系,学习君子的品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会其中的现实意义,通过文章对自己进行反思,理解并弘扬其文化精髓。 学习目标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门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宋史·赵普传》 “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 新课导入 《论语》,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解释道:“《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语:言论。 作品简介 《<论语>十二章》:“章”指诗文、歌曲的段落。 《<论语)十二章》,即从《学而》《八佾》《里仁》《雍也》《泰伯》《子罕》《颜渊》《卫灵公》《阳货》九篇中选了十二章,包含了孔子独白、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等不同形式的内容。 孔子(前551—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孔子简介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却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伦理道德范畴 孔子的“仁”就是“爱人”,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实现“仁”的重要手段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ti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也注重身教,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出实行德政,反对统治者无节制地剥削人民。 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战火连绵不息,东周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礼制下的人伦理念被肆意践踏。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恢复与重建正常的社会秩序,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孔子则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背景探寻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①,敏②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