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同步提升】浙教版(2024)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归纳与重难点精练 专题02 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知识点一、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基本特征 内容 能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 生物体能由小长大,个体成熟后,能够进行繁殖,产生后代,使生命代代相传 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生物子代和亲代之间的相似性,属于遗传;子代和亲代之间、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属于变异 需要营养和能量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时刻都在通过呼吸作用提供身体所需能量 能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生物体会产生代谢废物(如水、尿素和二氧化碳等)并把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能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 生物能察觉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做出一定的反应 由细胞构成 除病毒等少数生物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生物都在进化 环境的变化促使生物不断向前发展、进化 知识点二、细胞的发现 1.细胞的发现: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栓薄片时发现了细胞(实际上是死亡的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也即木栓的细胞壁结构)。 【注】模型建构:为了更形象、更直观地表示科学中抽象的现象,我们可用一些具体的图形或模型,把它形象地表示出来,使之具体化,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模型法。 2.细胞学说: (1)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并且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德国科学家魏尔肖进一步提出:所有细胞都来自已经存在的活细胞。 (2)细胞学说的内容:所有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新细胞是由原来的细胞分裂而来的。(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注】胡克观察到的软木栓细胞,其实是细胞的空壳。 当时的细胞学说只说明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并没有说明所有生物都有细胞结构。如病毒是生物,但无细胞结构。 知识点三、显微镜的使用(重点) 1.显微镜的构造: 结构 功能 支持部分 镜座 马蹄形,使显微镜放置稳定 镜臂 握显微镜的地方,它与镜柱间有倾斜关节 载物台 放置标本(玻片)的地方,中间有通光孔 镜筒 连接目镜和物镜 压片夹 固定标本(玻片) 调节部分 粗准焦螺旋 转动时镜筒升降范围较大,向前旋转时镜筒下降。 细准焦螺旋 转动时镜筒升降范围较小,通常在用粗准焦螺旋调焦找到物像后,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遮光器 调节光通量,以获得需要的亮度。亮度不足时用大光圈,亮度太强时用小光圈。 物镜转换器 调换物镜 光学部分 目镜 镜筒上端接近人眼的镜头,无螺纹,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物镜 安装于转换器上接近物体的镜头,有螺纹,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反光镜 采集光线及调节光线强弱,光线太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太暗时用凹面镜。 2.显微镜的使用包括: 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 (1)安放:左手托 镜座 ,右手握 镜臂 ,镜筒在前,镜臂在后,放在 偏左 方; (2)对光:转动 物镜转换器 ,使 低倍 物镜正对通光孔,再转动 遮光器 ,让较大 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通过目镜观察,右眼同时睁开,调节 反光镜 (光线亮时用 平面镜 ,光线暗时用 凹面镜 ),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 (3)放片:把要观察的物体放在 载玻片 上,两端用压片夹压住,要观察的物体要正对 通光孔 ; (4)调焦:①眼睛盯住 物镜 ,向 前 转动 粗准焦螺旋 ,使镜筒慢慢下降;②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右眼张开,慢慢向 后调节 粗准焦螺旋 ,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转动 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5)观察。 【注】(1)对光时一定要用低倍物镜,目镜、物镜、通光孔和光圈要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2)物像变化可能的操作:①位置变化—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