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教案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知道概念是反映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1.通过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与基本特征,准确区分内涵与外延的不同;熟练掌握定义与划分的方法,明确正确定义和划分需遵循的逻辑规则,培育科学精神素养。 2.通过课堂案例分析与实践练习,提升学生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准确判断定义和划分是否符合逻辑规则,增强逻辑思维的严谨性,提升科学精神核心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2.定义的方法与正确定义需遵循的逻辑规则。 3.划分的方法与正确划分需遵循的逻辑规则。 (二)教学难点 1.理解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2.准确判断定义和划分中常见的逻辑错误,并能进行纠正。 三、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选取生活中、学科知识里与概念相关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置探究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讲练结合法:在讲解理论知识后,及时安排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检验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两个生活场景案例: 案例 1:小明去水果店买水果,对老板说:“我要买点水果,不要苹果。” 老板疑惑地问:“苹果不就是水果吗?” 小明却坚持苹果不是水果。 案例 2:在班级讨论 “优秀学生” 的标准时,有的同学认为成绩好就是优秀学生,有的同学认为品德好才是优秀学生,还有的同学认为既要成绩好又要品德好,同时还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优秀学生。 提问:同学们,为什么会出现案例 1 中小明和老板的分歧?案例 2 中大家对 “优秀学生” 的理解为什么不一样呢?其实,这都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概念” 有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开这些疑惑,准确把握概念。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逻辑与思维》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二)新课讲授(30 分钟) 1. 概念的含义(7 分钟) (1)教师引导: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事物的属性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之分,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例如,“人” 的本质属性是 “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这一属性将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而人的身高、肤色、性别等则属于非本质属性。 (2)案例分析:展示 “水” 的相关资料,包括水的化学式(H O)、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常温下为液体)、化学性质(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提问:在这些属性中,哪些是 “水” 的本质属性,哪些是非本质属性?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 H O)” 是 “水” 的本质属性,而颜色、气味、状态等则是非本质属性。 (3)学生活动:让学生列举身边常见事物(如 “学校”“书籍”“手机” 等),并尝试说出其本质属性,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评价。 2. 概念的基本特征 ——— 内涵与外延(10 分钟) (1)内涵讲解: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 “是什么” 的问题。例如,“商品” 的内涵是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揭示了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本质特征。 (2)外延讲解: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反映事物 “有哪些” 的问题。例如,“商品” 的外延包括我们在市场上购买的衣服、食品、电器、书籍等各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3)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两者的反变关系。例如,“学生” 这一概念,其内涵是 “在学校接受教育的人”,外延包括小学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