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56452

第三单元《种树郭橐驼传》与《石钟山记》联读课件(共5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6次 大小:448559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三,PPT,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课件网) 因事析理:“传”“记”里的知行合一 《种树郭橐驼传》《石钟山记》联读 学习目标 01 通过对比分析,归纳“传”与“记”的文体特征及说理逻辑。 02 掌握文言重点字词,理解两篇文章的深层哲理。 文言筑基·双文对照 任务一:课前预习自查 通读两篇课文,完成文言: 用“△”标注不理解的实词(如《传》“勖尔植”、《记》“桴止响腾”) 用“→”勾连古今异义词(如《传》“字而幼孩”的“字”) 用“!”标出哲理核心句(如《传》“能顺木之天”、《记》“事不目见耳闻”) 文脉梳理 双文对比表填空 ◎叙事焦点对比 《种树郭橐驼传》关注人物技艺与哲理关系,《石钟山记》关注事件过程与真理发现。 ◎叙事线索对比 《种树郭橐驼传》线索为得名→种树之法→问者悟政,《石钟山记》线索为质疑旧说(生疑)→夜探石钟(解疑)→推翻定论(明疑)。 ◎哲理转化对比 《种树郭橐驼传》哲理转化从种树术到养民术,《石钟山记》从考据过程到求真精神。 ◎说理方式对比 《种树郭橐驼传》采用対举、类比、隐喻,《石钟山记》采用实证推演。 核心语句互译 文言→白话翻译 1.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2.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3.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以达到其本性的充分发展。 表面上说是爱护它,实际上却是伤害它;表面上说是担心它,实际上却是与它为敌。 我不过是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能力让它长得高大茂盛。 核心语句互译 白话→文言翻译 1. 官吏们频繁发布政令,看似勤勉,实则扰民。 2.种植树木的关键,在于减少干预,顺应自然。 3.其他种树的人虽然效仿我,却总是做不到。 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种树郭橐驼传》 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说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是: , , 。 2.《种树郭橐驼传》中表达郭橐驼并没有使树木长高长大的秘诀,只是不妨碍生长意思的句子是: , 。 3.写其他种树人早晩都要探视抚摸的句子是: , 。 橐驼非能使本寿且孳也 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非有能硕茂之也 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 《种树郭橐驼传》 4.《种树郭橐驼传》中写官吏击鼓打榔骚扰百姓、损害百姓的句子是: , 。 5.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 , ”,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鸣鼓而聚之 击木而召之 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核心语句互译 文言→白话翻译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3.古之人不余欺也!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临深潭,微风激起波浪,水浪与山石相撞击,声音像大钟一样洪亮。 事情没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就凭空猜测它的存在与否,这样可以吗? 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核心语句互译 白话→文言翻译 1. 苏轼在月夜乘船到绝壁之下,亲自考察声音的来源。 2.李渤用敲击石头的方法验证声音,但结论并不准确。 3.实地考察后才发现,郦道元的记载过于简略。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石钟山记》 1.作者说人们由于怀疑郦道元推测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而 做的一个假设是:今以钟磬置水中。结论是: , ! 2.作者在夜晚与苏迈来到石钟山下,被“侧立千尺”的大石和鸟声惊吓到了,正要返回时,突然听到: , 。 3.苏轼通过自己在石钟山的亲身经历,考证了石钟山的得名原因,指出“ , ”的做法是不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