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题 2.1地球的表面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地球表面有海洋、平原、山地等不同地形,并能通过地形图初步识别。 了解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自然力量(如流水、风)会缓慢改变地形。 科学思维 能够观察地形图片或地图,比较不同地形的外观特征(如高低、颜色、形状)。 能根据图片信息猜测地形可能形成的原因(如“沟壑可能是水流冲刷形成的”)。 探究实践 学会用观察、描述的方法记录地形特点(如“沟壑纵横”“沙洲平坦”)。 能合作完成“地形地貌记录表”的填写,初步学习收集和整理信息。 态度责任 对地球表面的多样地形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参与观察和讨论。 初步感受自然力量的神奇,萌发保护地球表面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如海洋、平原、山地、沟壑、沙洲等)。 通过观察图片,初步了解地形特点与自然力量(如流水作用)的简单联系。 教学难点: 学生能否从图片中准确描述地形特点(如“弯曲的岩层”“支离破碎的沟壑”)。 将地形特征与自然成因建立初步联系(如“沙洲是河流泥沙堆积形成的”)。 教具学具 教师:橡胶篮球、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多媒体课件、地形特点记录表、班级大记录单(猜想地形形成原因)、记号笔 分组:立体中国地形图和立体世界地形图各一张、五种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纸条、记号笔、活动手册或学习单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一、聚焦(5分钟) 1.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将成立‘小小地质考察队’!我是领队老师,你们都是小地质学家。我们的任务是通过三张神秘的地图线索,解开地球表面的秘密。准备好了吗?考察开始!” 2.活动:出示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 “作为考察队员,你第一眼看到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用‘我发现...’的句式说说颜色、形状的特点。” 追问:绿色/棕色代表什么?蓝色代表什么?陆地是连成一片的吗? (预设:蓝色代表海洋,绿色、棕色代表陆地;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3.教师小结: “地球表面有海洋和陆地,陆地上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和形状,代表不同的地形。今天,我们就要认识这些地形,并探索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设计意图:本设计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借助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特征,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为后续地形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探索(25分钟) 活动1:认识中国地形(15分钟)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中国的地形。中国地形有什么特点? (预设:西边高,东边低;高低不同……) 中国的幅员辽阔,有很多奇妙的地形,你知道哪些地形? 我们找一找,中国大地上的基本地形。 4.出示五种基本地形的图片(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简要介绍特点: 平原:地势低平,绿色表示 高原:地势较高,表面平坦,棕色表示 丘陵:起伏和缓,海拔不高 山地:地势陡峭,海拔高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5.提问:你能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到这些地形吗? (预设:学生对照课件中的地形图地点找到这些地点,进行观察) 6.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这些地形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并用简图表示出来。 (预设:学生活动) 7.出示课堂作业本中的连线题,请同学上来连线,并校对答案。 8.练习:出示另一些省份的图片,这是什么地形? (预设: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判断地形) (二)活动二:地质奇观探究(10分钟) 1.出示三张地质奇观图片:香港弯曲岩层、长白山天池、敦煌雅丹地貌。 “这三处‘地质奇观’各有怎样的特色?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它们,你会选什么?” (示例:弯曲岩层———褶皱层层;天池———火山湖;雅丹———风蚀城堡) 小组任务:每组选择一种地貌,讨论其形成原因,并尝试用简单语言解释。 (预设:学生小组讨论,并预测地貌变化的原因) 3.将我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