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论语 孔子 LUN YU 《论语》十二章 清康熙帝到山东曲阜孔庙祭孔时,御赐了一块匾额“万世师表”,意思是说孔子是万世千秋的老师和表率。后来全国各地的孔庙都悬挂了这块牌匾。北宋著名政治家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那么,《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呢 书中又记录了孔子怎样的言行呢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来掀开这部古代典籍神秘的一角。 导入新课 春秋末期,正值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周朝的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野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背景资料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主张积极入世。 印度传入,主张因果报应,修行来世。 本土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消极出世。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zōu yì)(今山东曲阜(fù)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称为“圣人”“至圣先师”。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作品介绍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论语》共二十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语录体: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作品介绍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论语》首创语录体写法,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 文字简约质朴,但语约意丰。 作品介绍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作品介绍 字词注音 说乎( yuè) 不愠(yùn) 三省(xǐng) 传不习乎(chuán )逾矩 (yú) 罔 (wǎng) 殆(dài) 一箪食(dān)陋巷 (lòu) 斯夫(fú) 好之者(hào) 曲肱(gōng )笃志(dǔ)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连词,表顺承,然后。 按时温习。时,按时。 不是很愉快吗? 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