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59473

12、 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3张PPT)

日期:2025-09-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0次 大小:40499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论语,十二,课件,33张,PPT
  • cover
(课件网) 《论语》十二章 孔子击磬处 子击磬于卫 新课导入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 家学派创始人。主张的“仁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曾修 《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万世师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转型的时代。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的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逮(权力被下级夺取)、礼仪僭(jiàn)越(超越本分)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根源。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 儒家经典著作,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一本书,共20篇。集中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作品简介 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 《论语》首创语录体的写法,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 学习这十二章《论语》,我们能学到哪些东西?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个人修养 珍惜时间 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时:按时 习:温习 说:同“悦”,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生气、恼怒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译: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才德的人吗 ”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注释: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我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做到诚信了呢?老师传授我的知识是否温习过了呢?” 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章讲人必须重视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指能听得进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