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 课前导入 同学,你听过这些名句吗?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它们的作者是谁? 杜 牧 阿房宫赋 1.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及赋体等相关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句式。 3.赏析文章所用修辞,感受文章生动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的写作特点。 4.了解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目的,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宰相杜佑之孙。 26岁中进士,官至中书舍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称他“杜樊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者简介 杜牧年轻时有着兴邦济世的远大抱负,怀抱振兴唐王朝的理想,尤喜论政治、军事,主张固边、削藩。但因他性情耿直、不屑逢迎,在仕途上颇不得意,晚年逐渐保守消极。 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36岁回到长安,曾任司勋员外郎、吏部员外郎。39岁之后,先后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 作者简介 杜牧擅长诗、赋、文,其中诗歌创作成就最高。诗歌以七言绝句为主,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关心国家命运,体现现实主义精神,在晚唐浮靡诗风中独树一帜;散文则以议论为主,气势雄浑,多针砭时弊。 有《樊川文集》传世。其中《阿房宫赋》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先河之作,更有“古来之赋,此为第一”之美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政治腐败,苛政盛行,民生凋敝,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同时藩镇割据,吐番等外族势力纷纷入侵。此时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16岁)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理朝政,曾在长安洛阳有兴修宫殿之计。作者杜牧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与黑暗现实,就写了这篇赋。 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否则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题目解读 阿房宫赋 是秦始皇造的宫殿,有“天下第一宫”之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相传此宫为项羽烧毁,火烧三月不灭。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唐宋衰微,元、明、清趋于消亡。 刘勰(南朝文学理论家):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 1.形式上,“铺采摛(chī)文”,即手法上注重铺叙,多对偶、排比、比喻、夸张,语言上辞藻华美,浓墨重彩,句式上以四、六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追求骈偶。 2.内容上“体物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发表议论,寄托讽喻。 咏物说理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关于赋体 阿(ē)房(páng) 蜀山兀(wù) 骊(lí)山 檐(yán)牙高啄(zhuó) 囷(qūn)囷焉 水涡(wō) 矗(chù)不知 不霁(jì) 妃嫔(pín) 媵(yìng)嫱(qiáng) 辇(niǎn)来于秦 荧(yíng)荧 摽(piāo)掠 鼎铛(chēng)玉石 金块珠砾(lì) 逦(lǐ)迤(yǐ) 锱(zī)铢(zhū) 架梁之椽(chuán) 在庾(yǔ) 粟(sù)粒 戍(shù)卒 读准字音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