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学 习 目 标 1.了解苏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感受豪放派代表苏轼不一样的一面。 2.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3.体会作者深婉缠绵的思想感情。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意气风发的苏轼 豪放不羁的苏轼 旷达自信的苏轼 乐观浪漫的苏轼 知人论世 先婚后爱 1055年,16岁的王弗嫁给了19岁的苏轼,二人婚后,王弗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时(1065年)就去世了。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快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的悼亡词。 (响彻云天,下达黄泉) 知人论世 先婚后爱 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亡妻王氏墓志铭》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词牌名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此时苏轼任密州知州,年近四十。 点明写作时间 梦见爱妻王氏,写下悼亡词。 交代写作缘由。 mǎo 解 题: 悼亡诗,古代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后题材扩大,现在广义的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代表诗人有潘岳、元稹、李商隐、纳兰性德等。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悼亡诗 参考译文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忘。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料想得到我每年想你的地方,就在那月光照映遍植矮松的山冈上。 你能发现其中爱的表达吗? 细品悟深情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和你有关的时间我都记得 mǎo 解 题: 本词题为“记梦”,请你围绕“梦”概括本词的内容。 — 十年生死两茫茫,……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肠断处, ……短松冈。 梦前(怀念) 梦中(相逢) 梦醒(悲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1.如何理解“两茫茫”?它传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思? “两茫茫”指双方茫然不相知,它提到了诗人的心 情和感受,也提到了去世的妻子。写出了生死不能相见的悲痛,时间转瞬十年,相思而不得相见, 凄婉而沉痛的感情,笼罩全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2.词人为什么说“不思量,自难忘”,这样写是否 矛盾? “不思量,自难忘”,写词人对亡妻的思念。时间 已经过去了十年,这组词初看自相矛盾,实则是词人 更深一层的情思。说不思量,其实是思量,因为这种 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 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相思苦、情难忘。 2.为何“不思量”,却“自难忘” ?是否矛盾呢? ①思念深沉。不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而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 ②不敢思念。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直接倾诉了作者对亡妻十年来的深挚怀念和伤悼。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这种思念,是一种无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