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时间坐标 二战结束;雅尔塔体系确立 1945 苏联解体 1991 华约组织建立 1955 杜鲁门主义 1947 北约组织的建立 1949 不结盟运动 1961 日本、欧共体崛起 1970 苏联入侵阿富汗 1979 美、苏签署中导条约 1987 冷战开始 两极格局形成 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多极力量的成长) 冷战(1947—1991):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集团之间逐渐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两极格局(1955—1991):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对抗)。 美苏为何由热到冷?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1945年于雅尔塔) 谁占领了地盘,谁就能把他的那套社会制度推行到他的军队所能到达的地方去。不可能有别的情况。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 ——— 斯大林与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 二战后,美国地缘政治学者斯皮克曼提出的“边缘地带”学说: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失去战时同盟基础;国家利益冲突;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对立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的概念 _____至_____,以_____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 80年代末90年代初 美苏 ◎【思考点】美苏为什么从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 VS “反对共产主义扩张” 予以反击 *资本主义制度VS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2、“冷战”的背景 国家利益决定对外关系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2、“冷战”的背景 §【史料阅读】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10月21日),法学教材编辑部《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册 美国具备综合国力的优势 VS ·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反对共产主义,进行全球扩张,仇视苏联。 VS ·苏联希望有和平的环境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关心西部安全,发展与东欧关系。 ▲二战后波兰领土变迁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3、“冷战”的表现 20C40S—20C50S全面对峙 领域 美国 苏联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政治 1947.03发表“杜鲁门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冷战标志 1947.09,苏联+波兰+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实施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巩固资本主义阵营 经济互助委员会,东欧实施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1949.04,美+英法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即“北约”。1955+联邦德国 1955.05,苏+东欧+民主德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即“华约” 1948.06-1949.05,第一次柏林危机,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不对称、不完全 美国及其盟国实力>苏联及其盟国 ▲北约与华约对峙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误区警示 冷战并不等于没有战争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下也出现了局部热战,最著名的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热战虽不能改变当时冷战的整体国际关系格局,但产生了历史影响。 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01 特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表现:在美苏开展对话的同时,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影响:它们所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