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郭沫若 猜猜这副对联写的是谁? 蒲松龄 学习目标 1.了解蒲松龄与《聊斋志异》,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理解小说曲折离奇的情节特色,把握作品的现实主题,体会幻想与现实相交融这一写作手法的艺术特点。 3.理解小说刺贪刺虐的主题,明确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没落地主兼商人家庭。 蒲松龄天资聪明,学问深厚,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71岁始被补上岁贡生,挤不进官场。他曾经短期地做过幕宾,大半生都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蒲松龄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尤其是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会。一生穷愁潦倒,郁郁不得志,饱尝世情,对清初政治黑暗有所认识,但思想比较复杂、矛盾。其身世地位规定了蒲松龄一生的文学生涯,摇摆于文士的雅文学和民众的俗文学之间。 “聊斋”是蒲松龄书房名,据说他曾在书房外摆摊招待路人以搜集民间故事。 “志”:即“记” “异”:即“异闻” 关于《聊斋志异》 多数故事通过描写花妖狐媚和畸人异行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代表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聊斋志异》在蒲松龄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共短篇小说491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造奇设幻,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 集腋成裘,妄续幽明之录; 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是悲矣。———《聊斋志异·自序》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郭沫若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老舍 《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处,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鲁迅 《聊斋志异》故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梅女》中的典史为了三百钱的贿赂,便诬人为奸,逼出人命。 四是热情歌颂普通人的种种美好的品德,如《张诚》写兄弟之爱。 五是总结社会人生的经验教训,对人进行教育和劝诫。如《曾有于》。 写作背景 清初统治者注意整顿吏治,但不能彻底扫除贪官污吏,更不能消灭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蒲松龄写作的《聊斋志异》,从侧面反映了清初统治者对人民的镇压与剥削。他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封建官吏横行无忌,豪绅恶霸鱼肉乡里,底层人民大众哀告无门的社会面貌,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促织》一文中有所体现。由于清代大兴文学狱,故作者只能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在封建社会仍具有普遍意义。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蟋蟀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南子·本经训》中的“飞蛩满野”就是指蝗虫,而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则是说蟋蟀。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 促织,俗名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