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 荷花淀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 初步导入 宝镜落地化作水淀,这是一个浪漫的传说,也赋予了荷花淀一份神秘的色彩。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莲叶田田的荷花淀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故事里又有什么感人至深的情节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撑着船桨,划到那片美丽的荷花淀。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以读促写,提升模仿能力与应用写作能力。 3.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肆 知人论世 初读课文 深入感悟 拓展延伸 壹 贰 叁 壹 知人论世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是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并坚持写作。 他的作品显示出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一)作者简介 知人论世 代表作品: 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 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 《采蒲台》、《嘱咐》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二)文学成就 知人论世 (三)写作背景 1936年孙犁到了白洋淀附近的安新县同口小学教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或是清晨或是黄昏,他经常到白洋淀边散步,慢慢地,他熟悉了这一带的风土人情,熟悉了这里人民的劳动和生活。1937年,日寇的铁蹄踏进这一地区,他切身体验到了这里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在抗日的旗帜下,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各个村庄的青年农民都自愿地奔赴抗日前线。至于那些青年妇女所表现出的识大体、顾大局,乐观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更使他由衷敬佩。基于这种心理,1945年他写成了《荷花淀》这篇著名的小说。 知人论世 (四) 相关链接 白洋淀派 《荷花淀》在延安发表后,重庆《新华日报》和各解放区的报纸转载,新华书店发行单行本,香港的书店也予以出版。孙犁小说荷花一样清新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 知人论世 (四) 相关链接 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青年作者积极学习孙犁的风格,效仿孙犁的方式写小说,即通过描写儿女情、家务事反映时代的变化。成绩突出的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形成了个很有实力的作家群体。后来,人们把这个作家群体称为“白洋淀派”(也称“荷花淀派”)该派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通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 知人论世 (五) 题解 “荷花淀”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中部的湖泊白洋淀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以“荷花淀”为题,点明了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给人以诗情画意的联想。 贰 初读课文 ( 一)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藕断丝连 比喻表面上好像已断了关系,实际上仍然挂牵着。 铜墙铁壁 比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 聚精会神 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 震动·振动 震动:物体自身动荡或使物体动荡。 振动:指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沿直线或曲线往返颤动。 初读课文 ( 一)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初读课文 ( 二)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1) :夫妻话别,水生离家。 第二部分(32-61):探望丈夫,淀上遇险。 第三部分(62-85):助夫杀敌,迅速成长。 初读课文 ( 二)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荷 花 淀 夫妻话别 探夫遇敌 助夫杀敌 白洋淀妇女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