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五站 巍峨泰山,慰我心 第四站 寄情赤壁,求突围 第三站 再看地坛,悟生命 第二站 步清华园,赏荷塘 第一站 心系故都,品秋景 朱自清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圈划关键词句,揣摩语言,学习作者景物描写的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 领悟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散文中折射出的传统文化情怀,感受朱自清高洁的人格魅力。 第二站:步清华园,赏荷塘 总是想起那座荷塘 以及晚风送来的缕缕幽香。 这荷塘是一方明镜, 见证了那群文人的高洁风骨。 这座荷塘因朱自清的散文, 愈加声名鹊起,声誉远扬! 慢慢走,细细赏 今天,《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组将在我班举办最佳“书本导游”选拔活动。本次的打卡点是清华园的荷塘。请各位“书本导游” 按照节目任务要求,带领 “书本旅行团”一起游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卒于1948年。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 朱自清的作品以散文、诗歌为主。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实情感。其中《背影》、《春》、《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解题 荷塘: 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 点明了时间———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订正字音 煤屑路 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棹 敛 裾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sè bó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jū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抓情语 探作者游踪 2、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心里颇不宁静(本文文眼) 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1927年7月,作者当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三天之间,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3000多人失踪。一夜之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惊,一连几天心绪不宁,充满苦涩、悲愤和彷徨。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 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探究 背景资料 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探究 对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愤懑; 作为自由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产生的苦闷彷徨; 源于家庭生活的困苦和诸多矛盾(父亲、妻子、孩子)。 第一部分(第1—3段) 3、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 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 写“月下遐思”(情) 抓情语,明情感 找出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作者的游踪是怎样的?请绘制作者游踪图,并在方框里填上作者的心情变化,根据提示完成“旅游攻略图”,概括本文的线索。 家 煤屑路 小径 不宁静 得宁静 求宁静 失宁静 明线 : 游踪 (外结构) 暗线 : 情感 (内结构) 初读入境 感受美景 朗读文章4-6段,欣赏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