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63195

八年级上册文学文本之说明文练习(20篇)(含解析)

日期:2025-09-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55次 大小:868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八年级,上册,文学,文本,说明文,练习
  • cover
初中现代文之说明文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西湖里有片“水下草原” ①湖水清澈,湖底的水草、游鱼看得清清楚楚———很多到过浙江杭州西湖的人都对西湖的水印象深刻。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西湖水固然“天生丽质”,人为努力也必不可少。西湖治水的秘诀何在? ②水质好,首先与岸上治理有关。 ③上世纪90年代,西湖周边农村养殖场很多,许多河段的水质一度为劣Ⅴ类。为治理岸上面源污染,当地对生活污水进行了全方位管控。污水从农户家排出后,收集到终端设施,经过技术处理,再集中到人工湿地,进行沉淀和植被吸附处理。 ④“处理后的水基本上可以排到河道,剩余的淤泥及废弃物,我们也充分利用。”杭州市西湖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西湖区首个专门针对淤泥的处理中心已建成,处理后的固态物质可用作绿化肥料。目前,西湖区的31个村(社)有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平均处理规模为40.23吨/天,1.2万余户农户受益。 ⑤岸上治理的同时,西湖周边区域还采取生物治水措施。 ⑥西湖三面环山,周围溪流泥沙不断注入,势必影响湖水的清洁。相关部门尝试着在水底种草。浅一些的地方,人可以站到湖里,将草一棵棵种下去。但深水处怎么办?通过反复摸索,工作人员找到了诀窍———先抟土成块,把种子包在土里,再连土块一起抛向预定位置。 ⑦据统计,从2011年至今,西湖已培植“水下草原”31.7万平方米。几十种水草在湖底争相“抢地盘”,这些草年年开花、结籽,籽顺着水流到处安家,长势一年比一年好。水生植物不但固定了淤泥,而且净化了水质。 ⑧在西湖周边最大的水域西溪湿地,每年都会投放鱼苗。鱼苗将水中富营养化物质当作饵料,水质便可得到净化。同时,西溪湿地还在主航道以及与河道连通的水域种植芦苇、茭白等典型湿地植物。现在,流出湿地的水,水质均达到Ⅱ类标准。 ⑨此外,西湖区还引进了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的天敌———本地鱼类螺蛳青,帮助曾被福寿螺搅浑的河流恢复清澈。 ⑩这种系统生态治理方法在西湖治理中被广泛推广。在小紫金港河,河里有生产者:水底是沉水植物苦草,漂浮在水中的是狐尾藻和景观睡莲,它们分工合作,净化不同部位的水体;河里也有消费者:引入青虾和肉食性的黑鱼,鱼吃虾,鱼虾的排泄物又给植物提供肥料,形成一个循环系统;河里还有分解者:微生物担负起分解氨氮、净化水体的职责。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1月21日,有删改) 1.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2.体会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3.第⑦段加点词“据统计”能否删去?为什么? 4.阅读全文,并结合链接材料,简要概括西湖治水的秘诀。 链接材料: 为弥补西湖湖水流动不够、自净能力低的不足,在原有引水设施基础上建立的西湖人工引水和排水系统,促进了西湖全水域的水体循环,极大地改善了西湖的水质。五年来,西湖主湖区年均透明度保持在80厘米以上,湖泊生态系统趋向稳定,并呈现愈来愈佳的景观效果。 黑白双风暴 ①回顾历史,一个现象显而易见:文明越发达,衰亡越彻底。在人类大规模无节制的开发下,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文明被迫沦落他乡。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高明”了,终于短时间即酿成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 ②19世纪,美国鼓励向半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能发展西部又能解决饭碗的聪明之举。1860-1890年,90万平方公里处女地被开垦。孰料过度垦牧造成大面积沙化,20世纪30年代,沙尘暴渐成气候,1932年爆发14次,1933年达38次,1934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扫荡了中西部大平原,使全国小麦减产1/3。1935年,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降临了,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长成”了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约3公里的“黑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