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63232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共36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10-03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17次 大小:265822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古诗词,模块,基础,高教,语文,中职
  • cover
(课件网) “好男儿志在四方” “节旄出塞是常使,立功异域为殊荣”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边塞诗“第一大篇” 明月古今伴烽烟,醉卧沙场看征云 壹 了解高适生平及其边塞诗成就 贰 把握《燕歌行》的叙事脉络及其叙述角度 叁 体悟诗歌复杂的情感意蕴,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能力。 肆 感受诗人对战士视死如归精神的赞美,对将领骄奢淫逸不体恤士兵的讽刺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渤海。去世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诗歌的题材 边塞诗,成就最高。 代表作如《燕歌行》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立功业的豪情。写出了他们军旅生活的艰苦,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还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反映民生疾苦的诗。 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等重压地凄苦境遇。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同情。 高适诗歌的题材 讽时伤乱诗。 这些诗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行为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之乱后,流露出对政局的忧虑和愤慨之情。 咏怀诗。 此类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如《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徽》《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盛唐国力强大,于是开疆拓土,雄心勃勃。不少人(包括军人和文人)因此搏击沙场,建功立业。当时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边塞诗】 内容:建功立业;战争艰苦;征人思妇离愁别绪;边塞风光。 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写作背景 自唐开元十八年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高适曾北上蓟门。又曾北去幽燕,希望为国效力,未能如愿。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其后张让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再其后,幽州将赵堪等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高适对此,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创作背景 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解说题目 “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 歌,为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为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成为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的“燕歌”。 属“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以七言为主。 “燕歌行”,乐府旧题,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本诗属于边塞诗。 初读感知正音 横行xíng 金摐chuāng 旌旗jīng 旆 pèi 单于chán 腓féi 玉箸zhù 蓟北j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