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高级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答题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本试卷分二卷,不按要求答卷不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这一名称,首见于西汉文献《淮南子·天文训》,据现有相关资料推测,它萌芽于夏商时期,到西周时,已出现了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四个节气,到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基本形成,秦汉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三百多年前的“定气法”划分。“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节气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沉淀着中国人的科学观、哲学观与价值观。二十四节气是时间体系与文化体系的综合体,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大自然的气候变化、降水多寡及季节变换等情况。在古代社会,它发挥着农业生产活动时间指针的作用,但不仅仅只是指导农时的时间指针,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还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进行巧妙的结合,产生了很多与之相关的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地理、历法等人文与自然知识。二十四节气也是一种流变的文化传统。提及二十四节气,最容易联想到的便是农时农耕、民俗养生、测定天时、修正历法、主办祭祀、指导生产等。而如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已经开始发生流变,逐渐从传统的民俗、农事活动向文学、艺术领域迈进。千百年来,二十四节气凝结的文化内涵为众多艺术家和文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们寄情于景,创作出了很多名篇佳作,影响至今。 (摘编自周力、孙芬《二十四节气视域下的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传承》)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其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进行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即已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此后,随着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及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更是臻于完善而形成为今天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农业生产作为一项人类依据自然节律与农作物生长规律而开展的经济生产活动,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即在于把握农时,所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而把握农时,也就是让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依次按相应的时间点展开。二十四节气,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气候的冷暖变化、降水多寡等情况,故古代先民就以其作为把握不同农事时间点的基本依据,正所谓“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其次,二十四节气亦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之所以如此,是由传统时代“以农为本”的时间生活特点所决定的。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农事节律。与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从年初到年末,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也由此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 再次,对古代先民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制度,而且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是他们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在早期观象授时的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节气也就是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