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63805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1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1次 大小:198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教材分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作为外国小说的经典篇目,是披露沙皇专制制度统治下社会面貌的短篇小说,其对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的成功塑造,对社会现实的热辣讽刺使得其成为短篇小说中深度研究的不朽名篇。通过单元导语来看,教材也比较注重从小说的三要素及主题入手对其进行分析,这虽然对于学生理解文本有一定的帮助,但也有一定的限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典型”。《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优秀的代表作之一。文学用形象说话,而形象靠语言塑造。小说运用了幽默讽刺的手法,通过人物的典型行为、语言及细节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谨小慎微、反对一切社会变革的保守分子———别里科夫这一文学史上的经典艺术形象。“套中人”这一形象化的说法既表明了人物特点,也是19世纪俄国社会现实的浓缩。作者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在这一“典型”中寄予了深刻广泛的社会内涵。 课后的“学习提示”着重强调:阅读时要注意把握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分析其成因,体会这一形象的社会批判意义。还要注意从情节、结构等方面欣赏这篇小说“讲故事”的艺术,体会契夫小说幽默讽刺的风格。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引领学生把握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深广的思想内涵,以及作者塑造人物时典型的讽刺手法。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畸形的社会制度造成人的异化有一定的认识,本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向学生揭示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人的问题会反作用于社会,导致社会制度更加令人可憎。从人到社会,再由社会到人,环环相扣。并且,这个阶段的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思考和研究的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所以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给予他们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设置合作探究的环节加强课堂互动。但这个阶段也存在不少学生有想法却不懂怎样去更好地理解与表达,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做点拨,启发学生的思考方向。 三、设计理念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的课程目标、本单元目标以及本课的具体学习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现有知识基础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课将用最恰当的教法学法贯彻“简单语文”的思想,用对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关注以求“扎实发展”,本教学设计力求让学生走进充满语文味的新课。 四、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契诃夫小说的特点,体会契诃夫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2.通过品悟重点语段,学习契诃夫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通过联系社会实际,扩展“套中人”的内涵,领悟到因循守旧的危害性。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从而学习契诃夫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2.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中心人物和次要人物,理解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多角度思考作品折射出的现实意义。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八、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想必大家熟悉高尔基的《海燕》,作品描绘了高傲飞翔的海燕,又描绘了被雷声吓坏了,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的海鸟和企鹅。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人和动物有诸多相似之处,生活中就有许多海鸟与企鹅似的害怕变革、苟且偷安之徒,今天让我们来继续了解一位这样的优秀人才,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 (一)提取信息,辨别人物死因 通过前一节课对别里科夫外貌以及生活习惯的分析,我们发现别里科夫身上有数不清的套子,既有实实在在的套子,也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套子。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层又一层的保护壳包围着自己,也就是说像蜗牛一样,我们是不是会觉得很安全? 学生抢答(预设不同的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