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64280

7.1《风景谈》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81583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PPT
  • cover
(课件网) “世界的民主潮流是这样的汹涌澎湃,然而看看我们自己的国家,却那么不争气。贪官污吏,多如夏日之蝇,文化掮客,帮闲篾片,嚣嚣然如秋夜之蚊,人民的呼声,闷在瓮里,微弱到不可得闻。在此期间,应写的实在太多,而被准许写的又少得可怜,无可写不得不写。待要闭目歌颂吧,良心不许;搁笔装死罢,良心不安;于是而能幸见于刊物者,大抵半通不通,似可懂而不可懂……中国的作者多少年来是不得不在夹缝中猜度的。” ———茅盾《时间的纪录》后记 茅 盾 风景谈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等。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茅盾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接编改革《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茅盾擅长以理性思辨剖析社会现象,构建长篇巨制。茅盾的小说具有典型性,并注重作品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要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和“广阔的历史内容”,追求对时代社会做一种“全景式”的描绘。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提供一幅中国现代社会演变的历史画卷。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 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写作背景 延安风光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段):沙漠驼铃,揭示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基本观点。 第二部分(2-4段): 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 第三部分(5-8段) :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写延安儿女学习休息情景。 第四部分(9-10段):北国晨号,描绘和赞美了人民子弟兵的英姿。 画面关联 由一部抗战电影片自然联想到的风景 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 延安儿女的学习生活 延安儿女的业余生活 延安儿女的革命责任 高原归耕 沙漠驼铃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按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的顺序组织。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运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了一些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都写了自然与人的关系,猛然看起来似乎差别不大,但仔细玩味,就可体会到其揭示的含义是逐步深化的。 文章从看《塞上风云》预告片入笔有什么作用? ①《塞上风云》是反映抗战时期各民族团结抗战的爱国影片。作者在延安时期观看后,深受触动,回重庆写此文时,忆起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自然激起感情的浪花,触动了记忆的闸门,这样开始下笔,交代了写作的缘起,隐含了下文所写的内容。 ②起到了领挈全文的作用。 沙漠驼铃 ①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驼队(人的活动)的出现给沙漠带来了生机,记叙的同时发表议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为后文歌颂人类伟大,歌颂抗日军民埋下伏笔。 第一个画面所描绘的沙漠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先描绘沙漠的这些特点? 苍茫、单调、寂静 中心观点 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