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司马光: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中期改革的必要性 2.通过学习王安石变法,深刻感受士大夫精神。 都城:东京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五代干戈未息肩,乱臣贼子混中原。 黎民困苦天心怨,胡虏驱驰世道颠。 检点数归真命主,陈桥兵变太平年。 黄袍单诏须臾至,三百宏图岂偶然。 ———清·吴璿《飞龙全传》 杯酒释兵权 北宋建立 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 北宋建立 走出五代 (一)背景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雪夜访普图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措施 方镇太重———削弱地方: 行政: 财政: 军事: 增设通判 设四监司 更戍法 收权 分权 派文臣任地方官———知州。 设转运司统管财政。 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措施 君弱臣强———加强君权,分化相权: 行政: 财政: 军事: 监察: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设三司专掌财政。 枢密院掌调兵权;三衙掌统兵权。 台谏合一,监察百官。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皇帝 御前会议 三司 三司使 财政 中书门下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行政 枢密院 枢密使 枢密副使 调兵 台谏 御史中丞 知谏院 监察 都指挥使司 三衙 三帅 统兵 安抚使司 (帅司) 转运使司(漕司) 提举常平司 (仓司) 提点刑狱司 (宪司) 中央 二府 三司 路 四监司 府州 军监 知府(或知州)/ 通判 县 知县(或县令)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归纳总结 (二)措施: 武将专权———崇文抑武: 材料一:在宋太祖开国时,进士登科寥寥,岁无十数。其实进士甲科亦不过授司寇,或幕职官。致太宗时,亲御便殿临试贡士,博于采拔,待以不次。太平兴国二年,赐进士诸科五百人遂令释褐。……进士中第多至七百人……应进士试者,太平兴国八年多至万二百六十人,淳化二年至万七千三百人。 ———《国史大纲》钱穆 材料二: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出疆寇,凯歌劳旋,献捷太庙,其荣无以加。———(北宋)尹洙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具体措施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2、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3、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 中央 1、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2、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地方 1、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2、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崇文抑武方针 1、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2、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积极影响: 1、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 2、促进了宋朝文教事业的发展。 消极影响: 1、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