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高效备课|生物学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能准确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理解血液在循环中通过物质交换为细胞提供氧气、营养物质的过程,认同“血液循环是细胞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重要桥梁”这一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路径、血液成分变化,分析两者的异同点,培养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能结合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解释其适合物质交换的原因,提升“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能规范完成“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观察”实验,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血管类型(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及血流特点,能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合理问题并尝试解答,提升实验操作与现象分析能力。 态度责任:实验中能爱护小鱼、规范操作,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结合输液治疗的原理,理解血液循环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培养关注自身健康、科学看待医疗手段的责任意识。 学习重点 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示意图、观察小鱼尾鳍实验,掌握体循环与肺循环的完整路径、血液成分变化(动脉血与静脉血的转化)及毛细血管“分布广、管壁薄、血流慢”的结构功能适应性。 学习难点 通过对比体循环(组织细胞处)与肺循环(肺泡处)的物质交换过程,理解两个循环的协同作用(共同构成完整血液循环)及血液成分变化的生理原理(氧气、二氧化碳的跨膜运输)。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含血液循环示意图、动态循环动画、实验步骤的PPT;准备人体血液循环模型(标注心脏四腔、主动脉、肺动脉、肺静脉、上/下腔静脉);准备实验器材(显微镜、培养皿、湿纱布、清水、尾鳍颜色较浅的活小鱼、吸水纸);打印实验记录表(含血管类型、粗细、血流方向、速度等记录项)。 学生准备:预习文档中“血液循环的组成”“毛细血管作用”等内容;携带笔记本、铅笔(用于绘制循环路径图);每组推选1名实验操作员、1名记录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提问:“大家生病去医院时,有时需要输液。为什么药物从静脉输入后,能到达全身各处的细胞呢?”(结合文档开头内容) 引导学生猜想:“药物可能通过某种‘管道系统’运输,这个系统是什么?它如何运作?”引出本节课主题———血液循环。 (二)新课讲授:血液循环的组成(12分钟) 教师结合模型和PPT,讲解核心概念:“心脏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形成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大循环)和肺循环(小循环),两者同时进行。” 分步骤解析体循环: 路径: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物质交换:结合文档描述,强调“血液与组织细胞交换,动脉血(含氧多、鲜红)变静脉血(含氧少、暗红),运输氧气、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对比讲解肺循环: 路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物质交换:抛出文档“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推导“静脉血与肺泡交换,二氧化碳进入肺泡,氧气进入血液,静脉血变动脉血”,教师总结验证。 小组活动:“3分钟内,同桌互相复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路径及血液成分变化,1组展示成果。” (三)实验探究: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观察(15分钟) 明确实验目标:“了解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特点,区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依据文档实验内容)。 教师演示实验关键步骤: 用湿纱布包裹小鱼头和躯干(只露尾鳍),避免小鱼缺水; 尾鳍平贴培养皿底部,低倍镜下对准通光孔观察; 强调“不伤害小鱼,观察后立即放回水中”(渗透态度责任)。 学生分组实验(每组4人): 操作员按步骤操作,记录员填写实验表(观察血管粗细、分支、血流方向/速度);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显微镜使用错误(如视野调节)、实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