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67335

周测4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和思想文化(教师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周周测

日期:2025-11-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3次 大小:299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历史,周测,教师,同步,纲要,中外
  • cover
周测4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和思想文化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1-12题每题3分,13-20题每题4分,共68分) 1.(2024·重庆渝西七校高一上期末)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说道:九品中正之制,自何起乎?曰:古代用人,以德为主。德行必本诸实事,而行实必征之乡里,故汉世风气,最重乡评。“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由此可见,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兴起(  ) A.继承了察举制乡里清议的传统 B.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C.将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到中央 D.顺应了社会形势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 九品中正制的兴起与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乡里清议的社会基础有关,可见九品中正制的兴起适应了形势需要,故选D项,排除A项;材料是九品中正制兴起的原因,不是局限,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选官制度的权力归属问题,排除C项。 【题点】九品中正制 2.(2024·长沙高一上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这些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 A.佛教盛行适应了现实需要 B.儒佛道的“三教合归儒” C.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盛况 D.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佛教、儒学之间互相借鉴及发展,反映了当时思想活跃、多元的特征,故选D项;佛教盛行适应现实需要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盛况,排除C项。 【题点】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3.(2024·昆明高一上期末)关于古代选官制度有这样的记载:察举制时“郡国举孝廉,常被世族控,诈伪频现”;九品中正制初“重贤德才学,寒门有机会,后高门掌权,寒门难进”;科举制兴“士子皆可考,不问出身,寒族可封侯”。选官制度的演变(  ) A.体现了选官标准上的公平公正 B.反映了中央选官权力的逐渐加强 C.消除了选官过程中的人为因素 D.有利于提升世家大族政治影响力 答案 B 解析 古代选官制度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选官标准逐渐从世族控制到不问出身、士子皆可考,这表明科举制将选官权集中于中央,削弱了世族对选官制度的影响力,从而反映中央选官权力的逐渐加强,故选B项。 【题点】选官制度 4.(2025·浙江浙东北联盟高一上期中)富有浪漫诗意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好评如潮。与其中所提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所反映的制度一致的是(  ) A.“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 B.“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D.“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答案 B 解析 材料所述为科举中举后的场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也是科举制的体现,故选B项。 【题点】科举制 5.(2024·玉林高一上期末)贞观元年,唐太宗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贞观三年,太宗又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唐太宗此举意在(  ) A.完善中枢监察机制,防止腐败 B.明确中央机构分工,互为补充 C.发挥群臣制衡作用,强化相权 D.减少国家决策失误,赋能增效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中书省和门下省相互监督、审核诏令,这样可以在决策过程中减少失误,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行政效率,故选D项;三省属于中央行政机构,排除A项;材料反映中书省和门下省相互检查、论执诏令,并非互为补充,排除B项;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目的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排除C项。 【题点】三省六部制 6.(2024·晋中高一上期末)唐高宗废除了关陇贵族出身的王皇后,立庶族地主出身的武则天为皇后,史学家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