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背影 课前预习单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学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有《春》《绿》《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背景资料 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在徐州工作任职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父亲朱鸿钧没有积蓄,回到扬州后,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后,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事。 4.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散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围绕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是它表现主题的常见形式。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在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差(chāi)使 交卸(xiè) 奔丧(bēn sāng) 狼藉(jí) 不禁(jīn) 簌簌(sù) 典质(zhì) 惨(cǎn)淡 赋(fù)闲 浦(pǔ)口 熟(shú)识 嘱咐(zhǔ fù) 妥帖(tuǒ tiē) 颇(pō) 踌躇(chóu chú) 警(jǐng)醒 迂(yū) 栅(zhà)栏 马褂(guà) 蹒跚(pán shān) 攀(pān) 拭(shì) 搀(chān) 颓(tuí)唐 琐屑(suǒ xiè) 惦(diàn)记 膀(bǎng)子 箸(zhù) 诸(zhū)多 2.解释下列词语 迂yū:1.曲折绕远。2.拘泥保守、不切实际的 拭shì:揩擦。 搀chān:在旁边扶助。 交卸jiāo xiè:卸除职务。 狼藉láng jí:乱七八糟的样子;杂乱不堪。 簌簌sù sù:形容流泪时眼泪纷纷落下的样子。 赋闲fù xián:晋朝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后来称没有职业在家闲着为“赋闲”。 游逛yóu guàng:游逛指游览;为消遣而闲走。 踌躇chóu chú:对某件事很难作出决定。 马褂mǎ guà:服饰名、对襟、平袖端、盘扣、身长至腰,前襟缀扣襻五枚。 蹒跚pán shān:形容步伐不稳,歪歪斜斜的样子。 颓唐tuí táng:衰颓败落,萎靡不振的样子。 琐屑suǒ xiè:细小而繁多、零碎(的事)。 触目伤怀chù mù shāng huái:看到某种事物,心里感到悲伤。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散文写的是1917年冬,作者因祖母去世从北京回扬州奔丧。丧事办完后,父亲去南京谋事,作者回北京上学,父子二人在浦口车站分别。 2.快速浏览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写“我”思念父亲,最难忘怀他的背影。总 第二部分(2-6)回忆家中往事、“我”与父亲车站离别的情景。分 第三部分(7)泪光中再忆父亲的背影,抒发思念之情。 总 ◎品读背影之美 全文共写了父亲的哪四次背影?请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完成学习任务单。 句子: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