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背影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积累“狼藉”“簌簌”“踌躇”“颓唐”“琐屑”等重点词语。借助链接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变化,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3.品味文章素朴而典雅、简净而细致的语言。(重点) 4.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感受父爱的伟大。(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务二 整体感知,梳理线索 任务三 聚焦核心,细读品情 第2课时 任务四 追踪情感,理解转变 任务五 探究主旨,体悟文化 任务六 品味语言,体悟深情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刘和刚-父亲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一篇描绘父爱的经典散文———朱自清的《背影》。 在这篇文章中,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与父亲之间那份深沉而真挚的情感。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去感受那份独特的父爱吧!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他的散文素朴缜密,意境隽永,语言洗练,文笔清丽。 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诗文集《踪迹》等。 散文代表作品有《春》《荷塘月色》《匆匆》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卷网-1996年版)。本文写于1925年,记叙的是八年前,即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去世了,在徐州工作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办完丧事后,作者回北京念书,父亲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惜别。文章所写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散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围绕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是它表现主题的常见形式。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在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准字音】 【多音字】 【串句记忆法】他背(bēi)负着沉重的行李走出了家门。站在门口的母亲望着他那渐渐远去的背(bèi)影,泪流满面。 【读读写写】 注释中的生难字词 1. 差使( chāi shi):旧时指官场中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来也泛指职务或官职。 2. 典质:把财物等典当、抵押出去。典,典当。质,抵押。 3. 箸( zhù ):筷子。 近义词辨析 任务二 整体感知,梳理线索 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并划分层次结构。 速读寻“影” (个人任务) 任务指令: 快速默读课文(或听范读),找出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分别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次“背影”出现时的“我”和“父亲”的主要状态或情感。 学生活动: 阅读、圈划、概括。 【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并划分层次结构。 文章写了作者回忆父亲在车站与“我”离别、为“我”买来橘子的事情。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写“我”思念父亲,最难忘怀他的背影。总 第二部分(2-6)回忆家中往事、“我”与父亲车站离别的情景。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