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0086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三 1~6的表内除法2.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含答案)

日期:2025-09-28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9314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小学,答案,求商,口诀,乘法,表内
  • cover
第三单元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版本 数学·人教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年 级 二 学 期 单 元 三 1-6的表内除法 课 题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一、教材内容解读 1. 知识内涵 (1)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处于除法知识体系的重要位置,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除法应用的理解,为后续解决更复杂的除法实际问题以及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2)内容呈现:教材通过贴近生活的买水杯情境引出两个例题。第一个例题“用15元买了3个同样的水杯,每个多少钱”,引导学生理解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数用除法;第二个例题“一个水杯5元,用15元能买几个水杯”,让学生明白求总数里包含几个每份数也用除法。“做一做”以比较两种包装袜子单价的实际问题巩固除法应用。“练一练”通过口算、说算式含义及特定计算等多种习题形式,全面巩固除法知识。 (3)编排特点、意图及逻辑线索: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由易到难呈现例题,帮助学生在熟悉场景中理解除法的不同应用。习题形式多样,涵盖基础运算、结合图形理解算式含义及探索规律,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对除法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逻辑清晰,逐步引导学生深化对除法概念的认知。 2. 素养内涵 (1)运算能力:通过例题及口算练习,学生熟练运用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准确计算除法算式结果,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推理意识:在回顾反思环节,学生依据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如通过验证的正确性。 (3)应用意识:教材借助买水杯、比较袜子价格等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运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理解除法在“平均分”和“包含除”中的意义,掌握除法运算方法。 2.通过分析、解答、反思问题,提高逻辑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在解决问题中,感悟数学与生活联系,养成回顾反思习惯,培育数学思维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两种含义,能正确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区分并准确理解“平均分”和“包含除”这两种除法意义,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四、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来玩‘小小采购员’游戏!老师这里有些‘学具钱币’(展示道具),假设每组有30元班费,要买奖品。这袋彩色笔标价每袋6元,这盒贴纸每盒5元。现在,老师提问:买5袋彩色笔要花多少元?用30元能买几盒贴纸呢?” 学生活动:用学具钱币摆一摆、算一算,积极汇报算式:6×5=30元、30÷5=6盒。 教师追问:“都是30元买东西,为什么一个用乘法,一个用除法?同样用除法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呢?”引发短暂思考后过渡:“今天我们就要化身数学侦探,揭秘除法解决问题的不同奥秘!”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购物游戏激活乘除法旧知,设置对比性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关注除法应用的两种情境,为新课中“等分除”与“包含除”的辨析埋下伏笔。】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学习任务一 理解“平均分”在除法中的应用 活动1:分析第一个例题 教师活动:在黑板上呈现例题“用15元买了3个同样的水杯,每个多少钱?”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用15元买了3个水杯,问题是求每个水杯多少钱。 教师活动:继续引导,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求每个水杯多少钱,本质上是在做什么? 学 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发言,求每个水杯多少钱,就是“把15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元”。 教师活动:肯定学生的回答,接着问,那应该用什么运算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活动:回答用除法计算,列出算式(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