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知人论世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的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特别是“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社会背景介绍: 战国中期,是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史记-孟子荀卿传》)而齐国在东方诸国中实力强大,齐宣王的父亲齐威王曾经两次大败魏军(一为公元前353年,于桂陵;一为公元前341年,于马陵),并以善于纳谏著称,有“战胜于朝廷”之美誉(《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孟子多次到过齐国,先后受到过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本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当时,齐宣王想仿效齐桓公、晋文公谋图霸业、统一天下,并以此询问孟子。于是孟子围绕行王政、弃霸业的主题与齐宣王展开了一场论辩。 背景介绍 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仁政、王道: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当时之世,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用孙子,威震诸侯———天下都崇尚法家,变革争强,合纵连横,相互攻伐。而孟子却在讲述“唐虞三代之德”,自然与世风相背,受到冷遇。于是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寻卿列传》)。 《孟子》是孟子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一本语录体著作。 提出了精湛的文学批评理论: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曲解词句;也不能用词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用自己的心思、想法去推测作者本意,这才是正确的解诗方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齐宣王胸怀大略,颇具野心,他在位期间,“富韩威魏,以南伐楚,西攻秦”,对外战事频繁 ;同时,“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他在稷下广开学宫,使“百家争鸣”的盛况达到了巅峰。 南郭先生“滥竽充数” 解题: 齐桓 晋文 之 事 齐桓公 晋文公 用武力称霸诸侯的事业 本文选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