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2146

【学霸笔记】高中历史同步周测10《人类社会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演变》选择性必修2(教师版)

日期:2025-11-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9次 大小:4714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类社会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演变,教师,必修,选择性,学霸,周测
  • cover
周测10 人类社会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演变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周颂·臣工》言:“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据某学者考证,“钱”是有金属锋刃的耕具,形状类似于铲,是主要用于除草的工具。《说文》曰:“铚,获禾短镰也。”这说明了当时(  ) A.政府重视农业祭祀礼仪 B.改进生产工具的必要性 C.出现耕织结合生产形式 D.金属农具已应用于生产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金属农具已应用于农业生产,并未强调政府重视农业祭祀礼仪,排除A项;材料反映“钱”“铚”都是用于农业生产的金属农具,并未说明有改进的必要,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关于纺织的信息,排除C项。 2.(2024·遂宁高二下期末)战国时期,原有公社农民聚族而居的状态逐渐瓦解,国家通过“分田而耕”的方式,将土地分给农民,使之安心务农,形成了“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局面。据此可知,当时(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个体小农经济得到发展 C.铁犁牛耕技术普及 D.手工业和商业受到抑制 答案 B 解析 随着农民聚族而居状态的瓦解和国家分配土地政策的实施,农民家庭成为独立的农业生产单位,这正是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标志,故选B项;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公田制度逐渐消亡,排除A项;题干并未提及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的情况,排除C项;题干并未提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3.(2024·徐州高二期中)据《田车谣》载:“朝踏车,暮踏车,辘掉衔尾翻乌鸦,绕畴接岸声咿哑。自从五月天不雨,大河小河断鱼罟,中田日见稻秧焦,疲尽耕牛人力苦。骄阳炙背火云热,手足胼胝筋骨折,农夫滴泪不成泉,河水乾于眼中血。”这里的田车(  ) A.推动了耕作方式的变革 B.源于生产技术理论创新 C.促进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D.使生产摆脱了自然限制 答案 C 解析 面临旱灾,农民辛苦踏水车灌溉农田,结合所学可知,精耕细作强调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最大的产量,水车作为一种灌溉工具,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故选C项;水车作为一种灌溉工具,未推动耕作方式的变革,排除A项;水车作为一种灌溉工具,主要源于农民的生产实践,而非理论创新,排除B项;当时面临旱灾,缺乏雨水,影响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限制”表述错误,排除D项。 4.(2024·南通高二下期末)汉代《二年律令·田律》规定:如果牲畜食用或损毁他人庄稼,将对主人实施惩罚,并不准牧猪。因此汉代主要在沼泽洼地牧猪。魏晋以后,牲畜逐渐由牧养变为圈养,牧猪就很罕见了。影响牲畜饲养方式演变的主要因素是(  ) A.农耕经济的发展 B.律令儒家化的推动 C.政权并立的局面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答案 A 解析 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土地和庄稼的依赖增加,对牲畜可能造成的损害也更加敏感。因此,为了保护庄稼,农民倾向于将牲畜圈养,以减少它们对庄稼的破坏,故选A项;材料并未直接提及律令儒家化与牲畜饲养方式转变之间的直接联系,排除B项;政权并立与牲畜饲养方式的转变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排除D项。 5.(2024·湖北鄂东协作体高二下联考)唐开元年间,朝廷所需丝织品多取自河南、河北,当时河南的丝织业水平首屈一指,其次为河北,淮南、江南的丝织品难以与之匹敌。到了唐后期,朝廷所需丝织品转而取自淮、浙等地。这种转变源于(  ) A.长途贩运得到发展 B.中央政府实力萎缩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相比于唐开元年间,唐朝后期,朝廷所需丝织品转而取自丝织品水平较次的“淮、浙等地”,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北方经济也受到重创,所以朝廷所需丝织品取自淮、浙地区,故选B项;明清时期“长途贩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