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题 11.1法不可违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框《法不可违》,是 “远离违法犯罪” 主题的开篇内容。主要阐述违法行为的类型,引导学生明确违反法律要受惩罚,树立法不可违的观念。全面认识违法行为,首先要知道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方向指引,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其次要知道违法行为的内涵,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型,初步树立法不可违的意识;最后要知道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增强守法自律、依法办事的意识,为后续学习 “预防犯罪”“依法维权” 奠定基础。 2.学习者分析 已知点:七年级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法治意识薄弱,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之前可能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以及民法典的内容有初步认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基础 困惑点:这些知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但是大部分学生难以区分违法行为的类别,对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缺乏具体认知,易低估行为的严重性。有的学生认为违法犯罪离生活很远、很少发生,自己跟违法犯罪没有关系等错误观念。学生需要建立更加全面的法律知识体系,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发展点:青少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思维和行为习惯,形成敬畏法律、认同我国法律体系优越性的法律情感,是青少年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素养。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有关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的教育是现实的必然要求,需要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法律知识框架。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 3.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法律红绿灯和热点观察活动,认识法律的规范、指引作用,能说出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认同 “法不可违” 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保障,树立对法治社会的认同和信仰。 2.通过侦探游戏和以案说法,能准确区分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理解不同违法行为对应的法律责任,形成 “违法必担责” 的法治思维,增强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法律的作用,掌握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及其危害。 难点:如何准确辨别不同类型的违法行为,并理解其法律后果。 5.学习评价设计 本课注重过程性评价。 学习评价1:学以致用:辨析何种违法行为 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区分民事、行政、刑事违法行为。能够准确区分优秀不能准确区分一般运用"法律类别+危害程度+处罚结果"三步分析法。能够准确分析优秀不能准确分析一般形成"违法必担责"的法治观念。能够形成优秀不能形成一般 学习评价2:书写“法伴我行 共筑守法长城”的倡议书,并与同学们分享。 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体现知法-守法-用法的法治观念。能够体现优秀不能体现一般提出的行动倡议具体可行,体现青少年特色。具体可行优秀没有可行性一般语言是否符合倡议文体。符合优秀不符合一般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1 教师出示“法律红绿灯”,红灯是违法,绿灯是不违法,左手代表红灯,右手代表绿灯, 根据事例判断是否违法。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你认为很正常的事情,其实已经违法了,由此引出本课课题《法不可违》,学会用法律的尺子丈量行为的边界。 学生活动1 学生以抢答形式展开,并尝试说出对应法律名称,初步体会到法律不是束之高阁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