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白杨礼赞 八年级上册 语文 第16课 统编版(2024) 课 堂 导 入 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有一种树,它虽普通却不平凡。它没有婀娜姿态,却身姿挺拔;它未受众人青睐,却生命力顽强。它像北方农民,质朴且坚毅。它到底是何种树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茅盾的《白杨礼赞》,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吧。 学 习 目 标 1.学习白杨树的外形描写,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如何借物抒情。 3.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感受其对北方农民及民族解放斗争精神的歌颂。 探究新知———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他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之一,作品以现实主义见长,风格严谨深刻,善于通过典型环境和人物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散文《白杨礼赞》等。其散文语言凝练有力,富有思想性和象征意味,在现代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探究新知———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当时茅盾在新疆任教,后赴延安讲学,受到革命精神的感染。文章借赞美白杨树来歌颂北方抗日军民坚韧不拔、团结奋战的精神风貌。西北地区自然环境艰苦,白杨树作为当地常见树种,生命力顽强,正与在敌后坚持斗争的广大农民和战士形象相契合。作者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对民族解放斗争中朴素而坚强力量的热情赞美。 探究新知———文体知识 散文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形式自由灵活,题材广泛,可以叙事、写人、状物、抒情或议论。其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结构看似松散,但中心思想明确统一。本文属于抒情性散文中的托物言志类,借描写白杨树的形象,寄托对民族精神的赞颂。 预习检查———读一读 开 垦 kěn 主 宰 zǎi 诸 如 zhū 倦 怠 dài 婆 娑 suō 虬 枝 qiú 参 天 cān 楠 木 nán 秀 颀 qí 无边无 垠 yín 坦荡如 砥 dǐ 潜滋 qián zī 恹 恹欲睡 yān 预习检查———多音字 ( )古刹( )刹车 刹 chà shā ( )晕倒( )红晕 晕 yūn yùn ( )哄堂大笑( )起哄 哄 hōnɡ hònɡ 预习检查———词语释义 恹恹:精神萎靡的样子。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旁边斜伸出来。 晕圈:模模糊糊的圈。 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 虬枝: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 楠木:一种贵重的木材。 秀颀:美而高。 预习检查———词语释义 主宰:支配;统治;掌握。 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毡子:用羊毛等压制成的块状、片状物。 参天:高耸在天空中。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无限广阔。垠,边际。 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滋,生长。 整体感知———文题解读 “白杨礼赞”意为“对白杨树的敬礼与赞美”。“礼赞”比一般意义上的“赞美”更庄重、更深情,带有崇敬之意。题目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突出作者的情感态度,也暗示了白杨树具有超越普通树木的象征意义,引导读者关注其精神内涵而非仅仅外在形态。 整体感知———结构思路 学生自主思考,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完善段落划分和内容概括。 整体感知———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直抒胸臆,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高原景色,铺垫背景,引出白杨树出现带来的震撼感受。 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突出其力争上游、倔强挺立的形象。 整体感知———结构思路 第四部分(第7–8段):由树及人,展开联想,揭示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