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及趋势 阶段 特征 三国时期 三足鼎立,局部统一 西晋时期 短暂统一 东晋与十六国时期 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南北朝 南北对峙 趋势 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政权更替频繁;长期分裂与局部统一并存;分裂中孕育统一趋势这其中有局部统一的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前秦、北魏、北周对北方的三次统一。 民族交融 的趋势 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治理,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以及十六国混战都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朝统一提供了条件。 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的趋势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江南经济的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为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一统 二对 三国 四朝(南朝) 五胡 北朝 六朝 西晋 南北对峙 魏蜀吴 宋齐梁陈 匈奴鲜卑羯氐羌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吴东晋宋齐梁陈 (健康)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背诵知识 2.士族专权与十六国政权特征 士族 专权 自三国、西晋以来,世家大族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特权,形成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衣冠南渡后,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出现了士族与皇帝共治。士族专权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经济基础是庄园经济;九品中正制是制度保障。文化上崇尚清谈。他们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微。 十六国政 权特征 大部分政权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3.解读门阀士族政治 含义 士族门阀政治是指中国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共治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它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南北朝时期逐渐衰落。 兴起原因 历史根源 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 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王与马,共天下) 经济原因 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制度保障 九品中正制。 3.解读门阀士族政治 历程 士族门阀政治的兴衰历程 萌芽 东汉 东汉豪强并起,豪族累世公卿,经营庄园,掌握武装力量,逐渐发展成为地方名门望族,成为魏晋门阀的缘起。政治上把持着中央和地方政权,军事上掌握着私人武装,以致东汉后期皇权削弱,外戚专权 形成 三国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兴盛 魏晋南北朝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选官,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特权。此一时期的政权多是在世家大族的扶持下得以建立和维续,助长世家大族势力的膨胀。西晋灭亡后,逃到南方的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政权,成为东晋政权主要支柱; 衰落 唐宋 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唐宋统治者大力打压门阀士族的势力。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门阀士族的特权地位被剥夺;学校教育发展,文化普及,士族丧失文化优势。自宋开始,告别贵族政治,进入平民政治时代。 特点 政治上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士族与皇权共治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 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文化上 崇尚清谈(即不谈国事、不谈民生、空谈玄理)。 生活上 士族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实质 士族社会与皇权政治的结合,皇权政治的变态。 评价 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消极因素,威胁皇权;不利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