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 2024 九年级全一册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宏观层面观察溶质溶解的现象(如颗粒消失、溶液均匀),从微观角度剖析溶质粒子(离子或分子)在溶剂中的分散过程,建立 “宏观现象 - 微观粒子运动” 的关联认知。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对比实验(如不同溶质在水与酒精中的溶解),基于实验现象推导溶解能力的影响因素,构建 “溶质 - 溶剂相互作用” 的溶液形成模型。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参与食盐溶解、溶解时温度变化等实验操作,规范使用玻璃棒、温度计等仪器,尝试改进实验装置(如优化温度测量方式),培养实验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认识溶液在日常生活(如食品加工)、医疗健康(如药液配制)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化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掌握溶液 “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的三大特征。 区分溶质与溶剂,明确常见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判断方法(如以水为溶剂的溶液)。 (二)教学难点 从微观粒子运动视角,解释溶液形成的过程(溶质解离、扩散与水合作用)。 理解溶解时吸热、放热现象的本质(扩散吸热与水合放热的能量差异)。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隶属于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作为溶液化学的开篇内容,是衔接 “物质基本性质” 与 “后续酸、碱、盐应用” 的关键纽带。溶液作为物质共存的重要状态,在日常生活(如饮品调制、清洁用品)、工业生产(如化学反应介质)、科学实验(如试剂配制)中应用广泛,为后续学习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奠定基础。 教材遵循 “生活感知→实验探究→概念建构→拓展应用” 的编排逻辑:首先以 “天然水非纯净物” 为生活切入点,引发学生对 “物质溶解” 的认知兴趣;接着通过 “食盐溶解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逐步推导溶液的定义、组成与特征;随后通过对比实验探究 “溶剂种类对溶解能力的影响” 及 “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深化对溶液的理解;最后拓展悬浊液、乳浊液及乳化现象,形成对 “分散系” 的完整认知。这种编排符合九年级学生 “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 的认知规律,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四、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具备以下学习基础与认知特点: 知识基础:生活中接触过糖水、盐水、果汁等溶液,对 “溶解” 有初步感性认知;已掌握 “混合物”“纯净物” 等基本概念,具备简单实验操作技能(如搅拌、温度测量),但对溶液的本质特征、微观形成过程缺乏系统理解。 思维特点: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直观的实验现象(如食盐消失、温度变化)兴趣浓厚,但对 “微观粒子运动”“能量变化” 等抽象概念理解存在难度,易出现 “溶液 = 无色透明液体”“溶质只能是固体” 等认知误区。 学习难点: 概念辨析层面:易混淆 “溶液” 与 “浊液”(如误将泥水归为溶液),难以区分 “溶质” 与 “溶剂”(如判断酒精溶液中溶剂为水)。 微观理解层面:无法将 “食盐消失” 与 “钠离子、氯离子扩散” 建立关联,对 “溶解时吸放热” 的本质原因(扩散与水合的能量差异)理解困难。 实验操作层面: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可能出现 “读数误差”,搅拌时可能导致液体溅出,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 基于此,教学中需以 “生活实例 + 实验探究” 为核心,通过具象化演示(如微观动画)降低抽象概念难度,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构建 “现象 - 原理 - 应用” 的认知链条。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新课导入 【情境展示】同学们,我们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