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书愤》 --陆游 课堂导入 “半夜卧榻惊坐起,满腔赤诚寄家国”古往今来无论是踱步江畔的屈原还是心怀寒士的杜甫,他们都怀揣着对祖国最深沉的爱。有这样一个人,他心中所想,梦中所做,甚至弥留之际的殷殷嘱托都是他热爱的那片满目疮痍的土地,这个人就是陆游。在那个颠沛流离的时代,陆游经历了什么 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愤》。 学习目标 任务一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陆游(1125- -1210) ,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因积极主张抗金,受到主和派的排挤。 嘉定二年( 1210 ), 85岁的陆游留下绝笔诗《示儿》,含恨离世。陆游”六十年来万首诗”,一生存诗9300首。陆游诗歌的突出特 点是“多豪丽语, 言征伐恢复事”; 也有很多抒写日常生活的清新之作。 写作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再遭受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 1186 年) ,此时陆游已62岁,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解读题目 书 愤 “书”:动词,写,抒发 “愤”:愤懑,悲愤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任务二 诵读诗歌,赏析手法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理解诗意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理解诗意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初步感知 诗眼 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初步感知 愤 全诗以"愤"为情感基调,不是一怒了之,而是富于变化: 前四句回顾过去,重在激愤;后四句结合现实,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 书愤 1.所“书”何事? 2.所抒何“愤”? 3.如何抒“愤”? 1.所“书”何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诗歌 “书” 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2.所抒何“愤”? 赏析诗歌 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鬓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愤”报国无门 “愤”壮志难酬 “愤”年华空老 “愤”收复无望 根源: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 他们是阻挠收复失地的绊脚石。 3.如何抒“愤”? 赏析诗歌 对比 ①诗人自身的对比,昔日的豪气壮举和今日的年迈衰颓的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 ②理想与现实的对比,理想“塞上长城”与现实"镜中衰鬓”对比,体现出诗人希望大家同心同德抵抗金兵的愿景以及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无奈。 ③诸葛亮的矢志北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