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五石之瓠五石 01 知人论世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终身不仕。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的作品喜欢以引人入胜的方式阐述哲理,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主要作品有《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周 约前369—前286年 走进庄子 庄子将死的时候,他的弟子想要厚葬他。庄子说:“我拿天地当棺材,日月当宝璧,星辰当珍珠,万物当随葬的物品,难道我的葬品还不齐备吗?还有比这更好的吗?”弟子们说“我们恐怕老鹰、乌鸦啄食你呀!”庄子说:“在地面上被老鹰、乌鸦吃,埋在地下被蝼蚁吃,夺了那个的食给这个吃,你们怎么那么偏心呀!” 面对死亡的安然(生死观)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两人的出身与个性如此的不同,却偏偏结交成了朋友。 庄子与他的最佳辩友 庄子与惠子, 一位是道家宗师,一位是名家鼻祖; 一位穷得叮当响,一位贵为相国; 一位视名利如敝屣,一位却汲汲于富贵; 一位喜欢深居简出,一位则不甘寂寞。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 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濠梁之辩 庄子最后说 “我知之濠上也”,并非回避问题,而是直指语言的局限:当惠子问 “汝安知鱼乐” 时,其实已经默认了 “庄子知鱼乐”(否则无需追问 “如何知”)。濠梁之辩的魅力,在于它不是一场 “谁对谁错” 的争论,而是两种世界观的碰撞。 以上可以看出,二人身份、志向不同。 此外,二人在性格、思想等方面也有差异。 庄子灵慧而善感,主张“逍遥”,也就是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 惠子务实而理性,注重逻辑推理,且长于辩论。他一心从政,推行合纵抗秦策略。 作品简介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 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的散文想象奇特,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富有想象力,擅长用寓言来说明道理,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小故事,大道理———寓言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02 研读文本 五石之瓠 “石”shí:现读dàn。 计算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