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 辛弃疾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眼看着宋徽宗、钦宗被俘,亲历着金兵南下的铁蹄,叹息着南宋统治者的偏安一隅,经历着南渡的狼狈不堪。悲愤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情境导入 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把握怀古诗用典的手法,以及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体味《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基调,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教学目标 南宋地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力主抗金。但一生壮志未酬,一腔忠烈之气化为慷慨豪放的诗词。 他是豪词派的代表人物,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成为 “济南二安”。被誉为“词坛飞将军”、“词中之龙”等。有《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其作品慷慨悲壮又不失细腻柔媚。 辛弃疾(1140—1207)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效忠朝廷,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立志报国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奋起反抗。 1162年,二十三岁的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活捉叛徒交给南宋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起义南归 坎坷仕途 1162年至1181年,辛弃疾的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他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继续坚持主战,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朝廷偏安江南,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无人采纳他的建言。在此期间,他被收了军权,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宦迹无常。 归居田园 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瓢泉。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他常常一面赏玩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理想而激动,时而因现实无情而灰心愤怒,时而又强自宽慰旷达,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写作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时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tuō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想提高声誉,邀功,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 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反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他认为草率出兵,会使北伐再次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忧心忡忡,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词牌名 题目→怀古词:登临地点(原名北顾楼,取不忘中原之意) 解题: 朗读正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