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80683

6.《芣苢》《插秧歌》联读课件(共28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7次 大小:303672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必修,语文,高一,统编,学年,2025-2026
  • cover
(课件网) 《芣苢》《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导入:本单元人文主题是“劳动”,第四课三篇人物通讯向我们展示了当代的劳动楷模,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第五课《芣苢》《插秧歌》,研读、倾听这首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感受劳动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学习任务 准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含义。 分析诗中语言、手法,通过诵读、想象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形象之美。 理解诗歌主旨,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认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发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走进《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最初称“诗”,西汉时被汉儒奉为儒家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 《风》160篇,即国风(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雅》105篇,是宫廷宴饮或朝会之歌,分为《小雅》和《大雅》; 《颂》40篇,是宗庙祭祀之歌,分《周颂》《鲁颂》和《商颂》。 2、《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以彼物比此物,类比、比喻。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3.形式上以四言为主,章法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走近杨万里 芣苢就是车前草,一种草本植物,有食用价值的野菜,也是能治病的药材,古人认为车前子可以治妇女不孕或难产之症。 《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 解题:芣苢 解题:《插秧歌》 描写农民插秧劳作的情景。 歌是格律比较自由的诗歌体裁。 制作人:杜海波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诵读诗歌———感受诗歌韵律和章法结构。 重章叠句 探究重章叠唱/句的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 ①内容:深化意境、渲染氛围。 ②主题情感: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③手法本身:增强节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的美。 采采芣苢, 采之。 有之。 掇之。 捋之。 袺之。 襭之。 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重章叠句效果: 重章叠句→营造轻松欢乐氛围。 如果删去重章叠句→劳作的紧张感。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插 秧 歌 宋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语言特点:善用口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