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3981809
8.3《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207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张
琵琶行并序
,
教案
,
设计
,
2025-2026
,
学年
,
统编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活动,引导学生沉浸式感受诗歌中蕴含的诗人情感,体会情感表达的细腻与真挚,达成对诗歌 “情感美” 的认知。 借助学习学案的辅助,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分析篇章结构,理解诗歌内容的排布逻辑,进而把握作品整体的艺术风貌与 “整体美”。 通过对诗歌关键语言的品味与赏析,深入解读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与场景形象,领悟形象塑造的生动性与感染力,体会诗歌的 “形象美”。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悲剧氛围,理解 “悲剧美” 的内涵 聚焦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鉴赏其独特的表达技巧与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如何通过对音乐艺术的精妙描写,实现人物情感的沟通与联结,进而推动人物形象的塑造,把握 “音乐描写” 与 “情感、形象” 之间的内在关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雅学士,一个山野樵夫,演绎了一曲音乐传奇;一千多你啊你按,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用音乐演绎了一曲千古绝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悠悠的浔阳江边,瑟瑟秋风中,一个美丽忧伤的故事便诞生了,一直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琵琶行》,体味诗人的情感和心灵。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出生于河南新郑,早年家境清寒,勤奋苦读,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后历任左拾遗、太子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诗歌语言通俗平易,风格清新自然,深受百姓喜爱,有“老妪能解”之说。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讽喻诗《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等。白居易在文学史上地位极高,与元稹并称“元白”,其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在叙事诗和乐府诗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 问题1:诗前小序交代了哪些主要内容?它与全诗有何关系?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诗前小序,找出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并思考这些内容在整首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例如,小序中提到“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句对理解诗人情感变化有何提示? 回答预设:小序交代了写作背景———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九江,次年秋夜在湓浦口送客时偶遇一位曾为长安倡女的琵琶女,听其演奏并听她讲述身世,引发共鸣,因而作《琵琶行》。小序不仅交代了诗歌创作的缘起,还点明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题,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教师点评:准确把握小序的信息提取和结构功能,是理解叙事类诗歌的重要起点。小序作为引子,具有交代背景、铺垫情感、揭示主旨的多重作用。 问题2:诗人是如何描写琵琶女出场的情景的?这一描写有何艺术效果? 教师引导:请大家关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两句,结合上下文分析琵琶女出场的过程和神态描写,思考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回答预设:琵琶女的出场经历了“闻声—寻人—邀见—再请”的过程,“千呼万唤”说明她的犹豫与矜持,“犹抱琵琶半遮面”则通过动作细节表现她的羞怯、孤傲与沧桑。这种描写既符合她曾经名噪京城、如今沦落江湖的身份转变,也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感和悲剧色彩。 教师点评:能从动作描写中读出人物心理和身份特征,体现了对文学细节的敏感度。这是古典诗歌中“以形传神”的典型手法。 问题3:琵琶女自述身世前后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教师引导:请找出文中描写琵琶女早年生活和现在生活的句子,对比分析她的命运转折。她曾经“五陵年少争缠头”,如今却“绕船月明江水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25-09-26)
《阿房宫赋》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25-09-26)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25-09-26)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25-09-26)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25-09-26)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