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82319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4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7次 大小:59846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论语》十二章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专题研读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 2.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孔子君子、仁等学说的基本内涵,并思考其现代意义。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作者简介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了解孔子思想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创办私学 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3岁丧父,家境贫寒,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庸俗的)事”。 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19岁娶亲。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左右,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 一、青少年时期 2、齐国经历 鲁国自宣公之后,政权就掌握在“三桓”手中(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鲁昭公失败后,时年35岁的孔子对季孙氏的越礼行为很不满,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他看到鲁国如此混乱,根本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为了维护礼的尊严而离鲁适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他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便谈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但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而作罢。孔子不久便返回鲁国。 3、从政鲁国 孔子返鲁后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他的学说也更加完善。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由于为政有方,52岁时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后来,又以相礼的资格参加齐鲁两国的“夹谷会盟”,在大会之上,孔子处处“以君子之道辅其君”,完全按照礼数办事,使齐景公深感惭愧,归还了鲁国的三个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孔子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孔子晚年 专心于文献整理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整理出《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终。 了解《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