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弟弟:“哥哥,地球是球体,在我们站的地球另一面的人是怎样站的呢?” 哥哥:“当然是脚踏地,头朝天的倒挂着。” 弟弟:“他们怎样走路呢?” 哥哥:“他们走路时脚一定不能离开地面,否则就会掉下去。” 弟弟:“幸亏我们是在地球上面。” 哥哥的回答正确吗?地球到底是怎样的呢? 第一单元 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 第一节 地球仪(第一课时) 课前|知识梳理篇 课堂|重难突破篇 课后|高效提能篇 课前|知识梳理篇 课前预习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在古代,人们只能通过想象来猜测地球的“真面目”,我 国古代有“_____”的猜想。 2. 后来,人们根据_____、_____的形状,以及月食时月球被地球遮住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现象,推测地球是一个_____。直到16世纪,_____船队通过环球航行证实了这一推测。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太阳 月球 球体 麦哲伦 3.到了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人们从太空观察地球,或根据 从地球_____上拍摄的地球照片,都能直观地看到地球的 形状。 4.通过精确测量,科学家发现地球是一个_____ 的不规则球体。 5.地球的平均半径约_____千米,赤道周长约_____千米,表面积约_____平方千米。 卫星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6 371 4万 5.1亿 课堂|重难突破篇 课堂|重难突破篇 课后|高效提能篇 课前|知识梳理篇 自主探究 图1-1-1是观察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示意图。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A:铅笔在水平木板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_ _____。 铅笔渐远渐小,始终能见全貌 (2)实验B:铅笔在篮球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_ _____。 (3)在大洋上航行的船只离开远去,观察到的现象应与上述实验_____【填“A”或“B”】相似,说明大洋面是_____。 铅笔渐远渐小,最后不见 B 球面 课后|高效提能篇 课堂|重难突破篇 课后|高效提能篇 课前|知识梳理篇 课堂反馈 一、选择题 2024年5月28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完成首次出舱活动,用时约8.5小时,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间纪录。据此读“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在空间站机械臂辅助下进行舱外作业的画面示意图(图1-1-2),完成1~2题。 1. 航天员在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应该是( ) A. 三角形 B. 球体 C. 圆锥体 D. 正方形 B 2. 航天员看到的地球和古人不同,是因为( ) A. 航天员站得高,看得远 B. 古人目光短浅 C. 航天员观测工具落后 D. 观测时间不同 A 3. 证实了地圆说,所在船队首次实现环球航行的人物是 ( ) A. 哥伦布 B. 迪亚士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D 4.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图1-1-3中,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依次是( ) A. ①→③→② B. ③→①→②C. ③→②→①D. ②→③→① B 5. 下列事例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是( ) A. 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B. 从太空观察地球 C. 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下 D. 远方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C 6.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2024年发生两次月食。月食即月球运行进入地球的阴影时,原本可被太阳光照亮的地方,有部分或全部不能被直射阳光照亮,使得地球上的观测者无法看到月球的天文现象。读月全食不同阶段示意图(图1-1-4),月全食现象可以反映( ) A. 地球的大小 B. 地球的形状 C. 月球的大小 D. 地球上有水 B 7. 课堂中,老师为了考查学生的专注力,故意将地球大小的其中一个数据讲错了,它是( ) A. 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B. 平均半径约6 371千米 C.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D. 最大半径6 371米 B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是毛泽东撰写的著名诗句。据此,完成8~9题。 8.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地点是指 ( ) A. 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