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六课 插秧歌 素养目标 Quality objectives 01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朗读节奏,体会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03 赏析艺术手法,品味诗歌语言浅白流畅、自然清新的特点。 02 分析诗中描绘的农民插秧的图景,理解诗歌内容。 04 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描绘乡村生活的诗词,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今天,来感受杨万里笔下别样的乡村劳作场景。插秧,这一常见的农事活动,在诗人笔下会有怎样的精彩?让我们走进《插秧歌》,去领略田家插秧时忙碌又有趣的画面,体会其中独特的韵味。 壹章 文学常识 新课导入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他一生仕途起伏,但始终关心民生疾苦,诗风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明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山水田园之作,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代表作有《悯农》《悯旱》《农家叹》《秋雨叹》等。他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诗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在元、明、清三代都有广泛传承。 写作背景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杨万里由常州卸任返回故乡吉州(今江西吉安),途中经过衢州,目睹了农家插秧的繁忙景象,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插秧歌》。此时正值春耕时节,插秧是农事中的关键环节,诗人通过细致观察,将农家劳作的场景生动地记录下来,既展现了劳动的艰辛,也流露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深切同情。 知识链接 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南宋四大家,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4 位诗人的合称。当时杨、陆的声名尤著。尤袤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杨、范虽比不上陆游,但各有特色。杨万里一反江西诗派的生硬槎桠 ,创立了活泼自然的诚斋体。杨万里、陆游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之多是惊人的。中兴四大诗人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 杨万里有《诚斋集》,范成大有《范石湖集》,陆游有《陆放翁集》传世。 文体知识 《插秧歌》是一首七言古诗,属于古体诗范畴。古体诗不拘格律,句式自由,押韵灵活,语言通俗自然,重在抒情写意。本诗采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节奏明快,富有生活气息,体现了“诚斋体”的典型特征。诗中通过描写农家插秧的劳动场景,展现了农事的紧张与辛劳,也传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 知识链接 幽默谈谐,风趣活泼。他的诗多从寻常生活中取材,常常在诗中打诨说笑,涉笔成趣。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栏”。 壹 多写自然景色,日常生活。他善于敏锐地捕捉曰常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景象,摄入镜头,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如《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贰 语言通俗明快,多用口语、俗语入诗,使诗歌就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如《竹枝歌七首》(其一)“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 叄 诚斋体 贰章 整体感知 诗歌朗读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móu suō jiǎ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zhāo shà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shì zā 注释译文 兜鍪: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胛:肩胛。 渠:他。 半霎:极短的时间。 莳未匝:这块田里还没栽插完毕。莳,移栽、种植。匝,布满、遍及。 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有“提防”的意思。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