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登高》 杜甫 学习目标 1. 识别诗中“秋风”“落木”“长江”等意象,掌握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准确默写诗歌关键语句。 2. 结合杜甫生平与创作背景,通过品读诗句,分析颈联“八层悲意”,体会诗人的深沉苦痛。 3. 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理解其“以饥寒之身怀济世之心”的伟大精神。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 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出身于河南巩县,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少年时曾漫游各地, 20岁作《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千古名句,成为千万有志青年的座右铭。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 被称为“诗史”。 “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朗读诗歌,感受如何? 凄楚、悲伤、孤独 zhǔ bìn 一、初读感知 杜甫《登高》 ———千古哀情,悲秋绝唱 首联写登高所见之景,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何种氛围?运用了什么技巧? 赏析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意象——— 秋风、天空、猿声、小岛、白沙、水鸟。 二、深入探究 氛围——— 技巧———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营造了凄凉、肃杀、苍凉、广阔的意境 动静结合,视听结合 秋风劲急,给人以萧瑟之感。 天空高远,更衬人之渺小,孤单。 猿猴哀叫,凄凉悲怆(听觉) 孤零零的小岛, 顿生寒意 色调冷淡,顿感荒凉;飞鸟在荒无人烟的渚沙上飞舞盘旋,孤独无依(视觉) 首联写景,开门见山,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抒登高之感,写内心之愁做铺垫。 赏析颔联 哪些景? 手法? 感情? 对比 反衬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草木摇落 江水汹涌, 的声音 奔腾不息 仰看山景, 草木凋零, 顿感凄凉, 叹生命之短暂,人生易老 俯瞰江景,江水奔腾,无穷无尽,叹宇宙、时间之永恒 ▲ ▲ 知人论世,体会现实悲凉 宋人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 “言简意赅,一语胜人千百”,其中含有八层意思: 请结合杜甫写这首诗的背景,具体分析这八层悲意。 赏析颈联 1.他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这首诗是767年杜甫流落夔kuí州时写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下这首诗。 2.这首诗是767年杜甫流落夔kuí州时写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下这首诗。 3.此时的他已经满身疾病,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4.遭受“安史之乱”,从48岁到58岁去世,常年漂泊流浪。 5.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客死舟中,无人知晓。 知人论世,体会现实悲凉 宋人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 “言简意赅,一语胜人千百”,其中含有八层意思: 请结合杜甫写这首诗的背景,具体分析这八层悲意。 赏析颈联 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悲: 二悲: 三悲: 四悲: 五悲: 六悲: 七悲: 八悲: (万里):地之远也 (悲秋):时之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登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秋天本是悲哀的 ———他乡作客是可悲的 ——— 经常作客更可悲 ———年过半百,一事无成,悲不胜悲 ———多病之身,如何不悲 --重阳佳节,登高看到如此萧瑟之景 --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 ———身处夔州,离家甚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