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82542

8.3《琵琶行(并序)》课件(共3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0次 大小:92093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琵琶行 白居易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凄切伤———的情感基调。 2. 梳理“三闻琵琶”情节,明确琵琶女与白居易的沦落经历。 3.赏析比喻、情景交融等手法,理解音乐描写的妙处。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情,感知白居易的人文关怀。 1. 了解作者 白居易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有《新乐府》等“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 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乐府运 动的倡导者,继杜甫之后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后期 (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 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一生,以44岁贬为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后期日益消沉,用佛家的色空思想来看待一切荣辱得失,用道家的“知足不辱”来达到明哲保身,又用儒家的“独善其身”来求得内心平衡。 予(yú) 湓浦pénpǔ 铮铮然zhēng 商贾gǔ 悯然mǐn 憔悴qiáo cuì 转徙xǐ 恬然tián 谪zhé 浔阳xún 荻花dí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六幺yāo 迸bèng 裂帛bó 虾蟆hámá 红绡xiāo 钿头diàn银篦bì 阑干lán 呕哑ōuyā嘲哳zhāo zhā 读课文,读准字音 生朗读 问题一: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 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1.明年:第二年 2.铮铮然:铿锵悦耳的样子 3.善才:琵琶师 4.使快谈:畅快 5.因为长句: 因,于是;为,作 6.歌以赠之:作诗 7.凡六百一十六言: 凡,共;言,字 8.命曰《琵琶行》:命名 小序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三闻琵琶青衫湿 再闻琵琶诉沦落 一闻琵琶邀相见 文中写了琵琶女几次演奏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环境描写: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红、荻花白,万物凋零之季。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奠定全诗基调。 (互 文) 江头送客闻琵琶 第一次演奏: “惨”!(离愁、沦落) 侧面烘托:音乐的美 琴技的高超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烟笼寒水月笼沙。 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不可译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字面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而后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 事实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兼顾的。正确翻译:“将士(将军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 形 象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出场 1、“寻、问、移、邀、添、回、呼、唤”……这一系列的动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答:急切、欣喜。 2、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答: 矛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