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检测(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要求人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二者都主张( ) A.改革内政,重构统治秩序 B.重视贤德,变革选拔标准 C.崇德尚贤,规范统治行为 D.抑制暴政,稳定社会秩序 2.如图是出土于南京西善桥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局部),刻画了曹魏时期“竹林七贤”喝酒论道的场景,他们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不拘礼法。此砖画反映了( ) A.西域习俗传播 B.玄学思想盛行 C.儒学地位动摇 D.士族阶层没落 3.传统文化认为,个人作为社会、国家、民族的一分子,应该心系他人、心怀社稷。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代传诵不衰。这表明中华传统文化( ) A.追求和谐共生 B.倡导经世务实 C.强调道义责任 D.崇尚守正创新 4.明末,阳明弟子中以王艮为代表,形成王门左派。左派中的一些激进者,公然以解读《大学》的名义,倡导合族而居,实现基层自治,视衙门中人为妖人,甚至被李贽视为“老英雄”。这反映了( ) A.王门左派具有反权威的叛逆精神 B.明末儒学的分化有违历史潮流 C.儒学内部派系故意曲解传统经典 D.儒学的发展推动明清社会转型 5.“中和”理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因,也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以下说法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A.“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B.“柔弱胜刚强” C.“人主之患在于信人” D.“一同天下之义” 6.下表是某同学在进行中国古代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的部分资料,这些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 夫民,神之主也。(《左传》)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 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 A.民本思想 B.民主观念 C.家国情怀 D.天人关系 7.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第一部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A.浸润了儒家的人本思想 B.重在处理医患关系 C.以儒家的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8.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 A.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B.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C.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D.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9.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扎扁圆形发髻,保留犍陀罗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这种变化反映出( ) A.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 B.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 C.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 D.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 10.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学者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部分内容,并使用了中国的几何、点线面、直锐钝角等概念。这表明( ) A.“西学东渐”初现端倪 B.东方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 C.基督教开始在华传播 D.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发生变化 11.据统计,1819—1840年,西人传入中国的世界史地著作约13种;1840—1860年,新增加了12种,这些新著作对世界的描绘比较具体、详细。材料现象( ) A.推动了闭关自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