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85568

1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286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经典文言文,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陶庵梦忆》。文章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西湖雪景的奇绝,以及作者在湖心亭偶遇知音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故国之思和孤高情怀。 文本篇幅短小,但意蕴深厚。在语言上,用词精准传神,如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天地苍茫的雪景;在结构上,脉络清晰,从独往湖心亭看雪,到偶遇金陵人,再到船夫的感叹,情节自然推进;在情感表达上,含蓄蕴藉,将作者的情感融入雪景和叙事之中,需要学生细细品味。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但对于文中精炼的语言、细腻的情感以及深层的文化内涵,理解可能还不够透彻。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更关注字词句的解释,而忽略对文章整体意境的把握和作者情感的体会。此外,对于张岱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个人经历了解较少,这也会影响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三、学习目标 1.积累并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如 “是日更定矣” 中的 “是”“更”,“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中的 “强”“白” 等,能够准确翻译课文。 2.学习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写景的技巧,体会其表达效果。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梳理文章的叙事脉络,把握主要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深入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3.感受西湖雪景的壮美,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体会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评价任务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关键句子,准确率达到 90% 以上。 让学生模仿文中的白描手法进行景物描写练习,评价其是否能抓住景物特征,语言是否简洁传神,优秀作品不少于 30%。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叙事脉络和作者情感,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发言,评价其分析是否准确、深入,观点是否有依据,达标小组不少于 80%。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湖心亭看雪》的读后感,评价其是否能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优秀读后感不少于 20%。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西湖雪景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雪景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们对西湖雪景有什么感受呢?”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描写西湖雪景的千古名篇 ———《湖心亭看雪》,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岱的世界,感受他笔下的西湖雪景。”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5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教师范读课文,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节奏。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将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标注出来。 小组讨论,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若仍有疑问,提交给教师。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重点解释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尝试准确翻译课文。 评价方式:教师通过课堂提问,随机抽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情况,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疏通程度。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20 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梳理文章的叙事脉络。 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明确文章的结构:第一部分写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第二部分写在湖心亭偶遇知音的情景;第三部分写船夫的感叹。 提问:“作者在看雪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学生朗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